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街镇工作信息

海孔洞,在时光中铸就传奇

日期:2019-09-1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19-09-19

2010年发生在万盛的文化盛事,当数著名导演王小帅来这里拍摄电影《我11》了。当时的盛况令人瞩目,热心市民争先恐后去当群众演员,过把演戏的瘾。电影的拍摄地,在如今的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洞。

汽车从重庆三环南万高速段丛林镇下道,沿一条缓坡向前行驶5分钟,就来到过去的晋林机械厂家属区。这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修建的学校、医院、食堂、粮店保存完好,招待所、邮局、影剧院、篮球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群山环绕,相当隐密,难怪会吸引王小帅导演前来拍摄他心心念念的怀旧电影。

晋林机械厂旧址,则在离家属区1公里远的一个天然溶洞——海孔洞里。

道路弯弯绕绕。路边老建筑门窗倾圯,玻璃破碎,有种很深的沧桑感与年代感。转过去,前方呈现出一片崭新天地。一个宽阔的湖泊,水面泛着绿波。远望,尽头有个洞口呈喇叭型的巨大溶洞。走近看,洞壁斑驳不堪,洞口靠西面的山壁上刻有民国二年的摩崖题刻“豁然开朗”。洞口宽约30米,高度与山齐平。人站在那里,如一只被巨口吞没的尘蚁。

1965年,经五机部批准,在南桐矿区(万盛旧称)丛林公社海孔大队海孔洞建晋林机械厂,代号一五七厂。职工人数一度达1800余人,厂区面积7万多平方米。眼前这个黑黢黢、冷清清的山洞,很难让人想象当年的人们是怎样从无到有,开创一片天地,生产出一发发榴弹炮、弹道炮或其它军备附件的。但就是这个隐秘的山洞,竟担负过国家“三线”建设的历史使命,为国防建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段历史弥足珍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晋林机械厂又开发生产过自行车等各种民用产品,后于2003年迁往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天彭镇。海孔洞及晋林机械厂家属区往日的繁荣景象不再有。风吹过一排排香樟树,发出飒飒声响,留给人无边的追忆。

上次我来海孔洞,是12年前。从“喇叭形”洞口走进去,底层溶洞纵深200多米,能听见溪水流出的淙淙声响。没有“三线建设”生产时机声隆隆的忙碌场面,却有村民们为增收致富种植的平菇,在阴暗的角落悄然生发,层叠、蓬勃,如祥云飞升,让人感受生命之茁然。而万盛,当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艰难时段。

但那次,让我深感震惊并且震撼的,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海孔洞还有另一段值得书写的辉煌历史。

穿过窄小粗糙的石级,可踏上溶洞的第二层。这一层有30多米高,阳光从侧面的空隙大量涌进,十分亮敞,俨然一个天然的大会堂。

往前追溯到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为躲避日机轰炸,中国和意大利合建的中意飞机制造厂由南昌迁到当时属南川县的丛林沟海孔洞,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就在那年,打通了一条从外界到海孔洞的简易公路。人们在海孔洞内建起3层楼的车间,厂房通道可停放装配20余架战斗机。从1939年到1948年,相继设计制造出“28甲式”教练机、仿德H—17型中级滑翔机等60余架飞机。

令人骄傲的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原始溶洞里,生产出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架运输机!1943年,总工程师(工务处长)林同骅、工程师高邦俊和顾光复利用库存材料自行设计木质中小型双发运输机,取名“中运一”,在白市驿机场试飞成功。后来,他们改进技术,又研制出“中运二”“中运三”,均获成功。这一创举,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都堪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海孔洞建飞机厂的几年间,遭受过日机5次猛烈轰炸,虽因隐蔽良好未遭受损失,却在一次轰炸中,致使周边168名南川民众丧生!这是一段令后世铭心刻骨的血泪历史,一段全民抗战及军事工业发展的悲壮而艰辛的历程。

1946年,工厂迁回南昌,为万盛留下庞大而完整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现在走近海孔洞,可以看见洞口立着两块醒目的牌子,分别是2009年和2013年,丛林海孔洞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遗址被重庆市、国务院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示牌,见证了这里发生过的传奇故事。

永远迎难而上,向着梦想努力飞翔。我想,留在万盛这片热土的,还有一种自强不息、创新拼搏的精神,它深深烙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使得万盛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化茧为蝶”,重塑起城市的精神气韵,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因台阶破朽,这次,我们没能走上第二层洞,去瞻仰当年制造过中国第一架运输机的遗迹。在政府开始积极实施保护的情况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人会走进海孔洞,去了解和体验这些传奇的经历,去传承和发扬一种文化与精神。海孔洞也能借由这片沃野平畴,打造出一番水府洞天的诱人前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