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之石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丛林镇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坚持走农业富民、工业强镇、三产融合、改革创新的产业振兴之路,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1 特色农业夯实基础
农业兴旺发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奔跑在产业振兴道路上的丛林镇,正是以特色农业为“骨”,支撑起乡村振兴的脊梁。
近日,丛林镇海孔村近百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崭新的大棚内,由塑料薄膜包裹的菌袋整齐地摆放在地上,一簇簇平菇冲破薄膜冒出了头,空气中飘散出阵阵菌香……
配原液、装菌棒、发菌丝……该基地老板韦毅和妻子忙得不可开交。虽然有些疲惫,但夫妻俩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这一批菌棒还等10来天就可以出菇了,卖出去后至少能挣1万多元呢。”韦毅喜滋滋地说,靠种植食用菌,如今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韦毅一家生活的改变,得益于该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近年来,丛林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多村成基地”发展道路,各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坚持“一村一品”,围绕产业带动、资源开发、租赁经营、服务创收、项目拉动、资金入股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确定了适合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该镇成立了6个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精心策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2个;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经营主体达12家,其中,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大户7户。
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绿水村成立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丛林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成年生产能力达20万包的香菇生产基地,解决10余人就业;海孔村出租食用菌大棚,年收入1.1万元,并利用大户带动资金入股山地鸡养殖项目,每年预计收入3万元。
2 企业入驻强化支撑
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绿公司”)、 顺安爆破等企业的入驻,像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搅活了丛林镇经济发展。
走进华绿公司生产车间,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着,一排排菌瓶在流水线上“列队行进”,工人在流水线上紧张而有序地作业;培育车间里,一个个金针菇菌罐整齐地排列在架上,一簇簇洁白饱满的金针菇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长势喜人。
据了解,华绿公司是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现代高效农业企业,致力于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该公司于2016年11月正式落户万盛,投资兴建了年产5万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一期项目投资约4.2亿元、占地234亩。今年上半年,华绿公司食用菌工厂生产金针菇2.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品品鲜菌棒厂产海鲜菇20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
“食用菌实行工厂化生产,不仅能提升品质,还能提高效益。”华绿公司行政副经理李正刚介绍,该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是西南地区目前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线,也是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线,自动化生产既节约了人工和原料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此之前,万盛的食用菌基本上都是小户生产,采用人工栽培技术,具有品种单一、受季节影响大、产量小、利润低等局限。而华绿公司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区食用菌的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产量大、效率高、质量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助于万盛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华绿公司还设立了爱心车间,专门吸纳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障人士就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在这里上班不仅有稳定的工资,还购买社会保险,一家人的生活有保障。”在爱心车间忙活的村民杭景平笑着说,在该公司上班离家近,每月收入近4000元,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
近年来,丛林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创业队伍,强化农村电商建设,外联内销,增加农户收入。截至目前,华绿公司、顺安爆破等企业解决就业400余人,食用菌、柑橘、蜜柚等种植大户带动就业100余人。
3 融合发展健全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丛林镇以产业作魂,引领镇域经济发展,走振兴之路。
走进丛林菌谷蘑菇大棚,一个个白色的菌棒摆放得整整齐齐,菌棒的一头生长出一簇簇鲜嫩的蘑菇。三三两两的家长和孩子穿梭在大棚中,迫不及待地将新鲜蘑菇摘下装进篮里。家长一边教孩子采摘蘑菇,一边讲解与蘑菇相关的知识。
“以前,我只是在饭桌上见过蘑菇,今天终于看到还在生长的蘑菇了,学到很多关于蘑菇的知识,收获很大。”来自南川区的小女孩张逸婷说。
2018年,绿水村的洛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蘑菇总动员景区联合开设了重庆市中小学生食用菌研学基地,市科协牵头建成了绿水村科普馆。这种“农业+教育”模式的新兴业态,不仅拓宽了农业功能、增加了收入、拉动了就业,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食用菌产业带动下,依托蘑菇总动员景区,香薇柑橘园、绿水脆桃园、永胜葡萄园、红岩蜜柚园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迅速成长壮大,发展柑橘、桃、蜜柚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解决固定就业50人,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
4 完善产业链助推发展
为做大做强蘑菇产业,今年以来,该镇与区农林局、华绿公司就金针菇废料处理和再利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形成了废料再利用转化为双孢菇栽培原料的方案,由华绿公司建厂,负责解决前端8万吨(原料发酵、灭菌消毒、菌种接种)培养料的制作和产品回收;丛林镇建成8万平方米的双孢菇生产菇棚(厂房),承接年产2万吨双孢菇生产任务。
丛林镇党委书记李霞表示,该镇将继续围绕“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销售基地和产业集聚中心”目标,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两企六村百户”(狠抓两个食用菌企业发展、确保六个村同时推进、实现年产10万棒以上的大户达100家)工程的实施,推动双孢菇项目落地建成;扶持本地食用菌种植大户,打造工厂化旅游特色线路,建立集蘑菇种植、采摘、购物、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组建丛林镇食用菌产业协会,团结全镇双孢菇生产企业、农户,做好基地建设、生产技术、项目申请、产品分级销售工作;投入资金,充分利用镇内1.8万平方米废弃厂房等闲置资源和辖区3.5万平方米溶洞资源,改造7000平方米现有创业园大棚,推进双孢菇生产基地建设;新建菇棚2万平方米,其中,镇属6个村皆修建2000平方米恒温大棚,新发展双孢菇种植户15户,每户生产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依托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组建食用菌产业技术专家组,做好食用菌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记者手记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过去种粮、栽树、养猪的传统模式上,要紧跟市场需求和群众生活需要,发展特色、高品质、绿色生态种植养殖业,并围绕现代农业,办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度假、科普等三产服务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增强吸引力,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地方而言,特色产业是当地农业苑囿中的一朵美丽“奇葩”。近年来,丛林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如何才能发展特色农业,并使其不断壮大起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下好“五步棋”:一是要发挥区域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气候及生态环境优势,在利用资源上创造出自己的产品特色。二是政府高度重视,对特色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和扶持,尤其要提供资金、科技、信息等帮扶。三是要以工业理念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朝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大步迈进。四是要增加科技投入,组织专门力量,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科技服务。五是要建立起新型农民组织,对农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给予大力扶持。
丛林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具备良好是基础和条件,该镇有华绿公司、品品鲜公司等企业,有蘑菇园、白龙湖、晋林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有香薇园、永胜葡萄园、七龙茶场等一批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要注重对生产场地、农业产品、自然生态加以精心规划利用,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以特色农业产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