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揭开“甜蜜的负担” 认识糖尿病

日期:2025-11-1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11-10

  糖尿病,作为一种日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众健康的重要挑战。尽管许多人对其有所耳闻,但认知多停留在“血糖高”的层面,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解。为此,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殷小琴。请她从临床专业视角对糖尿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提升公众的疾病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
  殷小琴指出,理解糖尿病,首先需了解人体的能量代谢机制。他将健康身体比作一座精密的“能源加工厂”,我们摄入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分解为葡萄糖,作为维持身体机能的核心“燃料”。而胰脏分泌的胰岛素,则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肌肉、脂肪等细胞表面的“门锁”,使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内部转化为能量,供人体使用。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以及作用障碍,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造成的血糖升高。
  那么,身体出现哪些“故障信号”时需警惕糖尿病?殷小琴强调,早期识别尤为关键,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
  多饮:血糖升高后,身体为稀释血液中糖分,通过大脑发出强烈口渴信号,促使患者频繁、大量饮水。
  多尿:血糖浓度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糖分随尿液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尿量及排尿次数明显增加。
  多食:细胞无法有效获取葡萄糖供能,持续向大脑发送“饥饿”警报,患者虽进食增多却仍感饥饿。
  体重减少:因葡萄糖利用障碍,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与蛋白质供能,造成体重在短期内快速、不明原因下降。
  除典型“三多一少”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疲乏无力、视力模糊、皮肤干燥瘙痒、伤口愈合缓慢、手足麻木或刺痛等非典型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隐匿,甚至毫无不适,常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在糖尿病分型方面,殷小琴解释,科学分类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基础。主要类型包括: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较急,必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最终功能衰竭。此型常见于成年人,与肥胖、运动不足、不良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其他类型: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因基因突变、其他内分泌疾病或药物影响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
  不同年龄阶段的糖尿病患者,在表现和治疗上有什么侧重,殷小琴介绍,确实有显著差异,这正是个体化诊疗的体现。
  儿童与青少年阶段:多以1型糖尿病为主,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典型,病情进展快,极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治疗上以胰岛素为核心,同时需要家庭和学校给予极大的心理和支持。
  中青年阶段(18-40岁):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此年龄段发病率急剧上升,主要与肥胖、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相关。他们往往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但一旦确诊,因其预期寿命长,更需要严格控糖以延迟远期并发症的出现。治疗上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并可能较早启用口服降糖药。
  中老年阶段(>40岁):是2型糖尿病的主战场。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问题。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更为常见。治疗上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心血管状况,制定安全、简便的降糖方案,同时要管理好所有共病,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和死亡风险。
  关于糖尿病的科学诊断,殷小琴介绍,目前国际通用标准包括以下任何一项,且须次日复测确认。
  空腹血糖 ≥ 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无热量摄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 11.1 mmol/L;随机血糖 ≥ 11.1 mmol/L,且伴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如检测值 ≥ 6.5%,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糖尿病虽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绝非不治之症。通过提高科学认知、早期诊断与系统规范的全程管理,糖尿病患者同样能够享有健康、长寿和高质量的人生。”殷小琴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