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预防流感 守护健康
11月1日是第八个“世界流感日”。流感作为冬季高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可导致全球大量重症病例,尤其对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威胁极大。很多人误以为“流感就是重感冒”,忽视预防与及时治疗,往往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记者特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刚,请他从流感的识别、预防到误区破解,为大家详解“抗流感攻略”,助力守护全家健康。
一、什么是流感
徐刚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变异性,传播速度快,每年均可引发季节性流行。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往往起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致病性高,不仅影响个体健康,甚至可能威胁到群体健康,因此,预防流感至关重要。”徐刚解释,流感病毒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类,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凶险”,容易发生抗原变异,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慢,多引发局部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弱,一般仅导致轻微上呼吸道症状,较少大规模流行。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变异性”和“重症风险”,每年流行的病毒亚型可能不同,且感染后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流感的流行
徐刚指出,流感一般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高发,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其中12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但近年来受气候、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在秋季(10-11月)或春季(3-4月)也可能出现小范围流行。“建议大家在10-11月提前做好预防,比如接种流感疫苗,避免在高峰季‘中招’。”徐刚说。
徐刚解释,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再接触口鼻也可引起感染。
“流感对于所有人群都普遍易感,但儿童更容易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与接触机会有关。学校、幼托机构等聚集性场所,易爆发流感疫情。”徐刚补充道。
三、流感的症状
徐刚说,流感的症状比普通感冒更剧烈,且全身症状突出,将其分为“典型症状”和“重症预警信号”:
典型症状:起病急,全身“酸痛乏力”。感染流感后,通常在1-4天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持续3-5天,部分患者伴有寒战、畏寒;全身症状:头痛、肌肉酸痛(尤其腰背、腿部肌肉)、乏力、食欲减退,严重时甚至无法下床;呼吸道症状: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多为干咳),部分患者伴有胸闷、气短;其他症状:少数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儿童更常见),称为“胃肠型流感”。
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流感进展为重症的信号,需要立即就医。尤其高危人群需警惕: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或体温低于 36℃(体温过低提示病情危重);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或咳嗽加重,咳出脓痰;意识模糊、嗜睡、抽搐,或反应迟钝(老年人常见);儿童出现拒食、持续呕吐、尿量减少(脱水信号);孕妇出现胎动异常、腹痛、阴道出血。
四、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徐刚说,很多人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淆,导致延误治疗或过度恐慌。普通感冒,多为打喷嚏、咽痛、咳嗽、低热为表现的一类疾病,通常症状轻微而且多数能够自己恢复。
而流感起病急,症状比一般感冒重。很多流感病人会出现迅速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退热后间隔4-6小时再次高热。而且常伴有很多全身不适表现,如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会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也可能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简单说,普通感冒是‘局部不舒服’,流感是‘全身遭罪’,且风险更高。若出现高热伴全身酸痛,大概率是流感,需及时就医,避免硬扛。”徐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