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家长注意 “科学干预+预防”守护孩子脊柱健康
“孩子查出脊柱侧凸,怎么办?要不要开刀?”这是不少家长面对孩子脊柱健康问题时的焦虑疑问。实际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并非所有情况都需手术,且通过“定期筛查、早诊断、合理治疗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破除误区:脊柱侧凸≠必须手术,分阶段治疗是关键
“听到‘脊柱侧凸’,家长们常担心手术留疤、影响孩子未来,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主治医生何亚玲介绍,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治疗需“因人而异”,核心是根据孩子年龄、脊柱弯曲分型分度、骨骺发育情况(骨骼是否仍在生长)制定方案,主要分为三种:
轻度患者(弯曲角度<25度):动态监测即可。若孩子脊柱弯曲角度较小,且骨骼生长接近稳定,无需特殊治疗,仅需每3-6个月通过X光片复查,监测弯曲角度是否进展。其间家长需提醒孩子保持良好姿势,配合针对性康复锻炼(如腰背肌肉拉伸),多数患者可维持病情稳定,不影响正常生活。
中度患者(弯曲角度 25度-45度):非手术治疗控进展。对于仍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度患者,“支具治疗”与“运动治疗”是主要干预方式。定制专业脊柱支具后,每天按医嘱佩戴16-23小时,可通过外力限制脊柱弯曲加重;同时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脊柱矫正体操,或选择游泳、普拉提等运动,能增强背部肌肉力量,辅助矫正体态。
重度患者(弯曲角度>45度):手术为“最后保障”。当脊柱弯曲角度超45度且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弯曲已严重影响心肺功能时,医生才会考虑手术。“目前脊柱侧凸手术技术成熟,目的是阻止病情进展,而非追求‘完全笔直’。”术后配合康复锻炼与定期随访,可有效预防进一步危害。
预防为先:四大习惯筑牢脊柱健康“防护墙”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激素、骨骼发育等多因素相关,一级预防难度较大,目前只能通过早诊断早干预降低进展风险。何亚玲给出促进脊柱健康四大建议:
定期筛查:学校家庭 双重把关。学校应将脊柱侧凸筛查纳入青少年常规体检,早发现早干预;家长可每半年给孩子做一次“前屈试验”,若发现双肩不等高、腰部不对称等异常,须及时就医。
纠正姿势:告别“低头族”“跷二郎腿”。日常需提醒孩子保持正确体态:坐姿要腰背挺直、不跷二郎腿,电脑屏幕与视线平齐(避免低头看电子设备);站姿需双脚与肩同宽、双肩放松;睡姿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尽量仰卧或侧卧,避免俯卧导致脊柱受压。
科学锻炼:强化背部肌肉力量。鼓励孩子多参与对脊柱有益的运动:游泳(自由泳、蛙泳)可全面锻炼背部肌肉,增强脊柱稳定性;普拉提、瑜伽能针对性训练核心肌群;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可促进骨骼发育,避免长期久坐带来的脊柱压力。
营养均衡:补足骨骼发育“能量”。青少年骨骼生长需充足钙与维生素D:日常可多吃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含钙食物;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避免暴晒),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助力钙吸收,为脊柱发育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