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秋冬交替,筑牢身体“防护墙”

日期:2025-10-2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10-20

  秋意渐浓,寒风乍起。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我们正式步入了流感的高发季节。街道上,增添衣物的人们行色匆匆,医院里,因发热、咳嗽、流涕前来就诊的患者也有所增加。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健康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刚,请他讲解秋冬流感的防范之道。

“一方面,低温环境更有利于流感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徐刚指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使病毒更容易侵入人体。“另一方面,秋冬季节人们更多地聚集在室内,通风减少,增加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风险。同时,气温骤变,人体若未能及时适应,增减衣物,免疫力会出现短暂波动,从而给病毒以可乘之机。”

因此,徐刚强调,防范流感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意识上重视起来,不能因为“只是小感冒”而掉以轻心。流感相较于普通感冒,起病更急,症状更重,多伴有高烧(39℃-40℃)、显著的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和极度乏力,对于老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不容小觑。

面对来袭的流感,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徐刚结合临床经验,为我们梳理出一套科学、系统的防范策略,概括为五大支柱。

支柱一:主动出击,接种疫苗——最有效的“精准防御”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徐刚解释,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是根据全球监测数据,针对当年可能流行的毒株研制而成的,因此需要每年接种。

“接种疫苗后,通常需要2-4周时间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因此,最佳接种时间是9月至10月,在整个流感季结束前接种也都能获益。”徐刚建议,6月龄及以上所有无禁忌症的人群都应接种,尤其是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老人、6月龄至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风险人群。

支柱二:细节为王,个人卫生——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勤洗手,会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打喷嚏后、饭前便后。不方便洗手时,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

文明咳嗽,佩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处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垃圾桶。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是极佳的物理防护。

常通风,保距离:即使天气寒冷,每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流感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支柱三:固本培元,增强免疫力——打造身体的“金钟罩”

“免疫力不是靠吃一两种‘补品’就能瞬间提升的,它源于健康、持续的生活方式。”徐刚建议,要均衡营养。保证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豆制品)的摄入,它们是免疫细胞的物质基础。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青椒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

充足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严重损耗免疫系统。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适度锻炼。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有效促进免疫细胞活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否则反会降低免疫力。

管理情绪。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会抑制免疫功能。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与亲友沟通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

支柱四:在流感高发期,要有意识地避免接触病毒

要关注预警。留意疾控部门发布的流感疫情信息,在流行高峰期加强防护。

病患隔离。如家人或同事确诊流感,应尽量减少接触,注意物品隔离,患者本人也应居家休息,既利于康复,也避免传染他人。

触摸谨慎。减少用手直接触摸公共场所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触摸后避免接触眼、鼻、口。

支柱五:健康基石,生活方式——构建长期的“健康堡垒”

“戒烟限酒、饮食有节、作息规律、心态阳光,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习惯,恰恰是维持身体机能稳定、让免疫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一个长期熬夜、饮食油腻、烟酒不离手的人,即使打了疫苗,其免疫反应效果和抗病能力,也可能大打折扣。”徐刚提醒,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如突发高热、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等),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流感是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更不要“硬扛”。

“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尽早(发病48小时内)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居家休息期间,要多喝水,对症使用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并做好与家人的隔离,保护他人也是责任。”徐刚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