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关注血栓 守护生命

日期:2025-10-1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10-13

  今年10月13日,是第12个“世界血栓日”。血栓性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为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知,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涛从血栓的成因、危害到预防,为大家详解这一“隐形健康威胁”,助力守护生命安全。
  “世界血栓日”由来
  王涛介绍,“世界血栓日”由德国医学家鲁道夫·魏尔肖(Rudolf L.K.Virchow)教授提出,他在1856年首次提出了“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被认可。
  为纪念他在血栓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宣布将其生日——10月13日定为“世界血栓日”,以此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增强预防意识,引导居民科学就医,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共同提升血栓预防与治疗的能力。
  血栓是这样形成的
  王涛指出,所有血栓的形成都离不开“鲁道夫-魏尔肖三要素”,只要满足其中一项,血栓风险就会升高。其一,血流缓慢:血液“躺平”易结块。常见场景:久坐(上班族、打麻将连续数小时)、久卧(术后、生病卧床)、长途旅行(飞机/火车上久坐不动);原理:血流速度减慢时,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容易沉积,像河流流速慢时泥沙淤积。
  其二,血管损伤:血管“破口”引血块。常见原因:手术(尤其是骨科、妇科手术)、外伤(如车祸导致血管撕裂)、高血压/高血糖长期刺激(损伤血管内皮)、吸烟(尼古丁破坏血管壁);原理:血管内皮受损后,会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像“补丁”一样聚集在破口处,过度聚集就形成血栓。
  其三,血液高凝:血液“太稠”易凝固。常见人群:孕妇、肿瘤患者、服用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者、脱水、有血栓家族史者;原理: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减少,就像“胶水太稠”,容易粘成块。
  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简单说,血栓就是血管里不该有的‘血块’,像堵塞水管的‘淤泥’,会阻断血液流通。”王涛解释,根据发生部位,血栓主要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者症状差异显著。
  其中,动脉血栓“堵在供血端,器官‘断粮’”。王涛说,动脉负责给器官供血,血栓堵塞后会导致器官缺血坏死,常见于心脏、大脑、下肢:心梗(冠状动脉血栓):突发胸痛(胸骨后压榨感)、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甚至晕厥;脑梗(脑血管血栓):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说话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即“中风”症状;下肢动脉血栓:下肢发凉、疼痛,严重时脚趾发黑坏死。
  静脉血栓“堵在回流端,血液‘淤积’”。王涛说,静脉负责将血液送回心脏,血栓堵塞后会导致血液淤积,常见于下肢和肺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单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按压小腿后侧有压痛)、皮肤温度升高,站立或行走时症状加重;肺栓塞(PE,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是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可在几分钟内致死。
  “值得注意的是,约8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无症状,很多人误以为‘腿肿是累的’,直到发生肺栓塞才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王涛提醒,出现单侧腿肿、突发呼吸困难时,务必立即就诊。
  血栓有三大危害
  王涛强调,血栓的危害远不止“堵塞血管”,还会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猝死。
  第一是致死性危害:急性栓塞夺生命。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会随血液流到肺部,堵塞肺动脉,导致呼吸衰竭、休克,约1/3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心梗/脑梗:冠状动脉或脑血管被血栓堵塞,超过4-6小时未开通,会导致心肌/脑细胞不可逆坏死,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第二是致残性危害:长期损伤影响生活。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0%-50%的DVT患者,即使治疗后仍会出现“下肢肿胀、色素沉着、溃疡”,严重影响行走;脑梗后遗症:偏瘫、失语、认知障碍,需要长期康复,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第三是全身性危害:引发并发症。血栓脱落导致“游走性栓塞”:如肾栓塞(腰痛、血尿)、脾栓塞(腹痛、发热);慢性血栓引发血管狭窄:如下肢动脉血栓导致“间歇性跛行”,逐渐发展为肢体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