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健康成长从“齿”开始









今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本次爱牙日的宣传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一口健康的牙齿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儿童、青少年作为口腔疾病的高发人群,口腔问题往往发展迅速,及时了解他们的口腔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并尽早治疗,是保障其健康成长的关键。为此,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祝祎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口腔护理提供专业指导。
清洁口腔是核心,早晚刷牙别忽视
“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龋齿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祝祎指出,导致龋齿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频繁食用含糖食品、大量饮用碳酸饮料、采用错误的刷牙方式等。而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是预防龋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祝祎建议,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应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尤其要重视晚上睡前的刷牙环节。在牙刷选择上,要挑选适合自己口腔状况的产品,并且一般每三个月就需要更换一次牙刷;若发现牙刷毛出现变形外翻的情况,需立即更换,同时要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避免交叉感染。
针对不同人群,专家还给出了具体的刷牙方法指导:对于刚长出牙齿的小宝宝,家长需用纱布或手指套牙刷帮助清洁牙齿;4-5岁的儿童可开始学习“圆弧刷牙法”,即在牙面上画圈,每个部位反复画圈5次以上;而对于成年人,更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还能避免因横向刷牙导致的牙齿楔形缺损。
为何晚上刷牙如此重要?祝祎解释道,晚上睡眠时,口腔活动基本停止,唾液分泌量会明显减少,而唾液原本具有的冲洗口腔、清洁牙齿的作用会大大减弱。如果晚上吃完东西后不刷牙,食物残渣会长时间停留在牙齿表面和缝隙中,细菌会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极易引发蛀牙。因此,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基础。
不同阶段有重点,科学护理益健康
婴幼儿时期:重视乳牙清洁,定期检查不可少
“保护牙齿,要从宝宝萌出第一颗牙就开始。”祝祎强调,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存在错误观念,认为孩子的乳牙迟早会被恒牙替换,所以对幼儿乳牙的清洁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下,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祝祎进一步解释,一旦乳牙发生蛀牙,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颌骨骨髓炎。而根尖周的炎症还可能影响到根尖部正在发育的恒牙牙胚,造成恒牙形态畸形。此外,龋病严重时会导致乳牙过早脱落,进而造成恒牙排列紊乱,不仅影响面部美观,还会为日后恒牙发生龋病埋下隐患。
为此,祝祎给出明确建议:婴儿在长出第一颗乳牙后的6个月内,应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最迟不得超过12个月龄;第二次口腔检查则应在1岁到3岁之间进行。当孩子满3岁后,可开始进行常规涂氟或窝沟封闭,这两种防护措施都仅在牙齿表面操作,不会对牙齿和口腔黏膜造成伤害。
儿童时期:守护“六龄齿”,换牙阶段需关注
儿童一般从五六岁开始进入换牙期,直至12岁左右结束。在这个阶段,祝祎建议孩子多吃一些坚硬耐磨的食物,加强咀嚼功能训练,避免因咀嚼肌肉锻炼不充分而导致颌面部发育不足。
“当儿童长到6周岁时,在牙列的最后面,也就是第二乳磨牙的后面,会萌出第一恒磨牙,这颗牙齿被称为‘六龄齿’。”祝祎介绍,“六龄齿”是所有恒牙中萌出最早的,其咬合面也是最大的,而且咬合面上的窝沟点隙十分复杂,容易积存食物残渣,进而引发龋齿。
由于“六龄齿”萌出时,外形与乳牙相似,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乳牙,从而对它的龋坏置之不理。长时间下来,“六龄齿”可能会因龋坏严重而脱落或需要拔除,成为永久性缺牙,这不仅会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还可能导致邻牙倾斜,造成咬合关系紊乱。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换牙期,督促孩子坚持早晚刷牙,每3-6个月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最大程度减少龋齿发生的概率。
青少年时期:把握正畸 “黄金期”,改善牙齿畸形
“11-13岁这一阶段,儿童的乳牙基本替换结束,恒牙列已基本建立,此时是正畸矫治的‘黄金期’。”祝祎表示,青少年时期是牙齿畸形的高发阶段,常见的牙齿畸形包括牙齿不齐、牙齿缝隙大、龅牙、反颌等。这些牙齿畸形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口腔的正常功能,如咀嚼、发音等,还会对孩子的容貌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祝祎强调,青少年时期之所以是牙齿矫正的最佳时期,是因为此时孩子的恒牙大多已萌出,牙弓发育基本完成,而颌面部仍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正畸治疗,能够使牙齿移动及牙槽改建达到最佳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
中青年时期:定期洁牙防牙周病,出现症状早治疗
“成年人的牙齿经过长期使用后,就像机器一样需要定期‘检修’,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洁牙。”祝祎提醒,如果成年人出现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牙龈退缩、咀嚼时疼痛无力、牙齿移位或伸长、牙齿松动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洗牙后牙齿变松了,是洗牙破坏了牙齿。对此,祝祎进行了澄清:牙齿松动实际上是牙周炎导致牙槽骨破坏引起的。有些人口腔中的牙结石较多,这些牙结石塞满了牙间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牙齿,使得牙齿松动的情况不那么明显。而洗牙后,牙结石被清除,牙缝变大,牙齿松动的症状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定期洁牙对于牙周病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祝祎还介绍,牙菌斑和牙结石是引发牙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牙周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如果牙龈炎不及时治疗,病情很可能会发展成牙周炎,对牙齿和牙周组织造成更严重的损害。所以,成年人除了定期洁牙外,还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和正确的刷牙方法,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及时漱口并使用牙线,每次刷牙时长至少要3分钟。
合理饮食+专业防护,双管齐下护口腔
合理饮食:少糖减酸,平衡膳食
祝祎建议,儿童应注意保持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类食物不仅有利于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患龋齿的风险,还能为口腔颌面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促使牙齿排列整齐,增强咀嚼功能。
同时,要尽量减少含糖食品的摄入和碳酸饮料的饮用。经常摄入过多的含糖食品或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会增加龋病发生的几率。因此,儿童应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减少吃糖的频率,在进食后及时刷牙或用清水漱口,减少食物残渣和酸性物质对牙齿的侵蚀。
专业防护:定期涂氟+窝沟封闭,筑牢牙齿“防护墙”
定期涂氟。祝祎建议,儿童最好每3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牙齿涂氟。涂氟是通过在牙齿表面涂抹氟化物,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类似“盔甲”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不仅能抑制口腔内细菌的生长繁殖,还能促进牙齿再矿化,增加牙齿的抵抗力,从而有效预防儿童龋齿的发生,保护牙齿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涂氟形成的保护膜只能持续释放3个月的氟离子,因此为了保证防护效果,需要定期到医院补涂。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主要针对乳磨牙、磨牙以及双尖牙,这是因为这三类牙齿在形态上存在较高的牙尖和较深的窝沟,这些窝沟的特点是不易清洁,容易滞留食物残渣,滋生细菌,进而导致蛀牙。
在儿童换牙期间,小朋友正确的刷牙方式还没有完全养成,而且日常进食的食物多为较黏、较软的类型,这进一步增加了蛀牙的几率。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窝沟封闭的方法将牙齿上较深的窝沟填平,使牙齿表面变得光滑,这样食物残渣就更容易被清洁干净。
祝祎给出了具体的窝沟封闭时间建议:3-4岁时对乳磨牙进行封闭;6-7岁时封闭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11岁左右封闭双尖牙;12-13岁时封闭第二恒磨牙。在进行窝沟封闭后,每3个月到半年要到医院进行复查,确保封闭效果。
戒除不良习惯:预防牙齿畸形,从细节入手
吮指、吐舌、咬唇、咬铅笔、口呼吸和偏侧咀嚼等,都是儿童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祝祎指出,这些不良习惯都可能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甚至引发颌骨畸形,因此需要尽早帮助孩子戒除。
对于有口呼吸习惯的儿童,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查看其上呼吸道是否通畅,若存在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呼吸道疾病,需及时治疗,从而纠正孩子的口呼吸习惯,避免对牙齿和颌面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儿童作为口腔疾病的高发人群,口腔问题发展迅速,因此祝祎建议儿童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这样能及时了解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对儿童口腔健康的损害。
对于成年人,可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也可以在每年一次的洗牙过程中同时进行口腔维护和口腔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维护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