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爸妈身高“缩水”、背变驼?警惕沉默的“骨骼窃贼”









在我们成长的记忆中,父母的身影总是高大而伟岸。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突然发现,父亲的个子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挺拔了,母亲的背也开始微微驼起,甚至以前合身的衣服,现在后襟也显得长了。大多数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没放在心上。其实,身高“缩水”、背部变驼,很可能是骨质疏松发出的信号——这种被称为“沉默的骨骼窃贼”的疾病,正悄悄夺走父母的骨骼健康,甚至可能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之所以“沉默”,是因为它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既不会让人感到疼痛,也不会影响日常活动。但随着骨量不断流失,骨骼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脊柱椎体像被“压缩”的海绵,逐渐变形、塌陷,导致父母身高变矮(通常比年轻时矮3厘米以上就需警惕),背部自然弯曲形成“驼背”,更危险的是,脆弱的骨骼稍有外力就可能断裂,比如弯腰捡东西、咳嗽用力,甚至只是不小心绊一下,都可能引发腰椎、髋部或手腕骨折。临床数据显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的致残率高达50%,很多老人因此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那么,为什么父母容易成为骨质疏松的“目标”?除了年龄增长导致的骨量自然流失,还有这些常见原因: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会加速骨量流失;男性60岁后睾酮水平下降,同样会影响骨骼健康;不少老人存在“钙摄入不足”的问题,比如不爱喝牛奶、吃豆制品,或因牙口不好少吃蔬菜;还有些老人因担心跌倒而减少外出活动,导致骨骼缺乏“刺激”,骨量流失更快;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降压药),也可能影响骨代谢。
作为子女,该如何帮助父母防范这位“骨骼窃贼”?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分享3个实用方法,从日常细节守护父母的骨骼健康。
先做“骨密度检测”,摸清骨骼“家底”
判断父母是否有骨质疏松,最准确的方法是做骨密度检测(常用双能 X 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和髋部)。建议女性绝经后1-2年内开始,每2-3年做一次检测;男性60岁后开始,每3-4年做一次检测;高危人群:如果父母有骨质疏松家族史、曾发生过骨折、长期卧床或服用激素类药物,即使年龄没到,也应提前检测。
检测结果出来后,若骨量减少或已确诊骨质疏松,须在医生指导下干预,比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或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切勿自行买药服用。
鼓励父母“动起来”,给骨骼“加把劲”
很多子女担心父母跌倒,会劝他们“少动”,但长期不活动反而会加速骨量流失。选择合适的运动,既能锻炼骨骼,又能降低跌倒风险。首选“温和的负重运动”,每天晚饭后散步20-30分钟,速度以感觉舒适为宜,避免走太快。太极拳、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能锻炼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减少跌倒风险,适合中老年人群,可在家跟着视频练习。如果父母居住的小区有楼梯,可每天爬2-3层(上下各一次),注意扶好扶手,避免过度劳累。
避开“危险运动”。不做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登山等,容易损伤关节或导致跌倒;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每次坐1小时,提醒父母起身活动5分钟,做简单的弯腰、伸腿动作。
做好“防跌倒”防护,避免骨骼“受伤害”
对骨质疏松的老人来说,一次跌倒可能导致严重骨折,因此家庭环境的“防跌倒改造”很重要。
家里要“无障碍”。客厅、卧室地面保持干燥,避免积水;若铺地砖,可在经常走动的区域铺防滑垫;走廊、卫生间、卧室门口安装感应灯,确保夜间起夜时光线充足;移除过道上的杂物(如纸箱、凳子),避免绊倒;沙发、椅子高度以父母坐下后双脚能平稳落地为宜,方便起身;卫生间安装扶手(马桶旁、淋雨区),放置防滑浴凳,让父母洗澡时能借力。
日常穿着要“安全”。给父母买防滑、合脚的鞋子,鞋底选择有纹路的橡胶材质,避免穿拖鞋、高跟鞋或鞋底过软的鞋;裤子长度适中,避免过长拖到地面,导致绊倒。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干预。作为子女,多关注父母的身高变化、背部姿势,定期带他们做骨密度检测,帮他们调整饮食、鼓励运动,做好家庭防跌倒防护,就能帮父母抵御“沉默的骨骼窃贼”,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安稳、高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