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践行“三减三健” 迈向健康未来









今天,是我国第19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旨在引导公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同时,9月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倡导家庭成员相互鼓励支持,培养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重点推广“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理念,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身体健康与自身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生活方式不合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为此,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陈婷,从科学饮食、运动管理、慢性病防控等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权威的健康指导。
陈婷提醒,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是“三减三健”,日常生活中居民需要做好六点。
一、警惕“隐形盐”,守护心血管健康
“我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高达10克以上,远超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5克标准。高盐饮食是高血压、脑卒中的重要诱因,而酱油、咸菜、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往往被忽视。”陈婷说。
例如,一包方便面的钠含量可能超过每日推荐量,而市售的薯片、香肠、酱料等食品也含有大量盐分。长期高盐饮食不仅增加高血压风险,还可能损伤肾脏和胃黏膜。
陈婷建议,可以使用限盐勺(每勺2克),逐步减少烹饪用盐量;可以使用天然调味料替代盐,如葱、姜、蒜、柠檬汁、醋等;在生活中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学会阅读食品标签,选择低钠产品。
二、控制脂肪摄入,降低慢性病风险
食用油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5克-30克,但很多人炒菜时习惯“宽油”,导致脂肪超标。陈婷说:“长期高油饮食易引发肥胖、高血脂,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她特别提醒,外卖和快餐通常含油量极高,如一份炸鸡的油脂含量可能超过50克,远超健康标准。此外,反复高温加热的食用油会产生有害物质,增加致癌风险。
陈婷建议,采用蒸、煮、炖等低油烹饪方式,减少煎炸食品;使用控油壶,量化每日用油量;减少动物脂肪摄入,肥肉、黄油可改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
三、远离“甜蜜陷阱”,预防代谢疾病
陈婷说:“含糖饮料、糕点中的添加糖是肥胖和糖尿病的‘隐形推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儿童更需严格控制。”
她举例说,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约53克,远超每日推荐量。长期高糖饮食不仅导致肥胖,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增加龋齿风险。
陈婷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白开水、淡茶或无糖饮品替代甜饮料。同时减少饼干、蛋糕等高糖零食,选择新鲜水果、坚果作为健康零食,不能用果汁替代鲜果(因鲜果在加工过程中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破坏,含糖量过高,长期食用增加便秘和肥胖的风险)。此外,购买商品时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警惕“无蔗糖”但含果葡糖浆等代糖的食品。
四、健康体重,吃动平衡是关键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危险因素。”陈婷说,科学的体重管理需“饮食控制+运动消耗”双管齐下。
她建议,BMI(体重指数)超过24的人群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包)和高脂食物,增加谷物、蔬菜和优质蛋白(如鱼、豆类)的摄入。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并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
五、补钙+运动,预防骨质疏松
“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陈婷说,除了补钙和维生素D,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能刺激骨密度增长。
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并采取以下措施: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钙(牛奶、豆制品等);可以选择晒太阳2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久坐,增加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
六、二十一天万步走计划,让运动成为习惯
今年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特别推出“21天万步走计划”,鼓励公众每日步行10000步,并通过小程序打卡解锁健康知识卡片。
“每天步行6000-10000步,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并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陈婷说,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高强度锻炼导致关节损伤。
她建议,不同人群可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上班族可利用通勤时间步行,或选择爬楼梯代替电梯;中老年人可选择公园健走,并结合拉伸运动提升灵活性;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
健康生活方式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从今天开始,减少一勺盐、多走一千步,就是迈向健康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