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守护你的“小心肝”









今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尽早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唐继英,请她为大家详解肝炎的分类、危害及预防措施,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早日实现消除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认识肝炎:不止一种“肝”问题
唐继英介绍,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负责代谢、解毒、合成等重要功能。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病毒、细菌、药物、酒精等。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两大类。
唐继英介绍,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其中乙型(HBV)和丙型(HCV)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而非病毒性肝炎无传染性,常见类型包括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持续饮酒行为超过6个月至1年,且饮酒频率较高,每周多次;单日饮酒量纯酒精摄入量,男性≥40克或者每周≥140克;女性减半。)致肝细胞损伤,初期表现为脂肪肝,逐渐发展为肝炎甚至肝硬化;药物性肝炎:服用某些药物(如部分中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或长期滥用保健品,导致肝脏代谢负担过重,导致肝细胞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引发慢性炎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因肥胖、高脂饮食、糖尿病等因素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进而引发炎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无论是哪种肝炎,若不及时干预,都会逐渐损害肝脏功能,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肝癌。”唐继英强调,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是避免肝炎病情恶化的关键。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唐继英介绍,病毒性肝炎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
唐继英说,根据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都具有传染性,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例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甲肝通常是急性起病,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等。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炎类型,若长期未控制,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可致急性或慢性感染,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不安全注射、输血、注射毒品及某些有血液接触的性行为。虽然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率高,但诊断和治疗可及性低。目前尚无丙肝疫苗。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自身复制。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就不会出现丁型肝炎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严重形式。预防丁肝的关键在于预防乙肝,因为丁肝病毒不能独立存在。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与甲肝类似,戊肝通常是急性起病,症状包括黄疸、乏力、恶心、呕吐等。戊肝在青壮年中较为常见,孕妇感染后风险很高,可造成急性肝衰竭、流产甚至死亡。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唐继英指出,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因类型和病程阶段而异,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急性肝炎(常见于甲肝、戊肝及乙肝、丙肝急性期):全身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发热(体温38℃左右);消化道症状: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肝部症状:肝区隐痛(右侧肋骨下方)、肝脏肿大;黄疸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尿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因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
慢性肝炎(常见于乙肝、丙肝):早期: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表现为疲劳、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进展期:随着肝损伤加重,出现面色晦暗、蜘蛛痣(皮肤小红色血管扩张)、肝掌(手掌红色斑点)、腹胀(腹水前兆)等;重症期:肝硬化阶段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肝性脑病(意识障碍)、消瘦等症状。
“慢性肝炎的隐匿性是最大危害,很多患者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唐继英提醒,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家属、长期饮酒者)应定期体检。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唐继英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可分为对个体健康的摧毁和对家庭、社会的影响两个方面:
一是对个体健康的摧毁。肝脏损伤不可逆:慢性乙肝、丙肝若长期未控制,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转化为肝癌;全身并发症: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引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时,毒素无法代谢,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多器官衰竭;生活质量下降:慢性肝炎患者需长期服药、定期复查,经济和心理压力大,且可能因疾病受到歧视,影响就业、婚恋。
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传播风险:乙肝、丙肝可通过母婴、性接触传播,若家庭成员未采取防护措施,易造成聚集性感染;劳动力损失:肝炎患者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往往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