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夏天是心脏病高发期?医生提醒:高温、脱水、情绪波动、睡眠不足都是“隐形杀手”









入夏以来,随着气温升高、天气闷热,不少人感觉心神不宁、烦躁、气短。这不是你的错觉,炎热天气里,心脏的确会承受更大压力,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许多市民误以为冬季才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危季节,但事实上,夏季同样危险。
为什么夏季会成为心脏病的高危期?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治医师范海娜为大家讲解夏季心脏病的发病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范海娜指出,心脏病是种很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心脏的结构或者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夏季高温、大量出汗、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事件。
高温增加心脏负担,易诱发心血管事件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热,体表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脏需要加大工作量来维持正常血液循环,这对心脏病患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范海娜介绍,高温环境下,人体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炎热天气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范海娜指出,夏季可不只是热那么简单,每年入夏尤其是进入三伏天以后,心梗接诊量都会飙升。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高温天气下更要注意控制活动强度,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大量出汗致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功能
夏季出汗增多,人体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加快,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导致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问题。“钾、钠、镁等电解质在维持心脏正常电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旦失衡,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范海娜说。
“夏季要特别注意补水,但不可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范海娜提醒,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等。
情绪波动大,心脏压力骤增
“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烦躁、焦虑,情绪波动较大,而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范海娜表示,临床上不少心脏病急性发作的案例都与情绪剧烈波动有关,如与人争执、过度兴奋或悲伤等。
范海娜建议,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激动,可通过听音乐、冥想、适度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更应保持心态平和,遇事不要急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她说。
睡眠不足,心脏“超负荷”运转
夏季昼长夜短,加上高温影响,许多人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而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睡眠不足时,人体应激激素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加剧,长期如此会加速动脉硬化,诱发心脏病。”范海娜解释。
她建议,夏季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卧室温度控制在26℃左右为宜。如果夜间睡眠质量差,中午可适当午休,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心脏病的治疗
心脏病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范海娜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脏病的常用方式。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脏病的症状。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脏病,如严重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这些手术可以有效改善心脏供血,恢复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它是通过导管将器械送到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包括冠脉支架植入、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心脏病虽然凶险,但可防可控。”范海娜说,夏季只要做好科学防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平安度过高温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