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科学补碘的误区









在采访中,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陈婷特别提醒公众需警惕科学补碘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无碘盐更健康”
一些人认为无碘盐更加健康,甚至盲目跟风选择无碘盐。但事实上,无碘盐仅适用于特定人群,即确诊的高碘地区居民和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等疾病、需要严格限制碘摄入的患者。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尤其是孕妇、儿童等对碘需求敏感的群体,长期食用无碘盐会增加碘缺乏的风险,因此在没有医生明确建议的情况下,普通家庭不应自行选择无碘盐。
误区二:“补碘越多越好”
有些人认为既然碘对身体有益,那么多补碘肯定更好。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量补碘同样会危害身体健康。碘摄入过量会扰乱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紊乱等疾病。长期碘过量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成人每日碘摄入不超过 1000μg,孕妇不超过 500μg。所以,在补碘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过度补碘。
误区三:“只靠吃碘盐就能满足碘需求”
虽然碘盐是补碘的重要途径,但不能完全依赖碘盐来满足人体对碘的全部需求。碘盐中的碘含量是按照一定标准添加的,仅靠碘盐补碘,可能无法满足某些特殊人群或特殊情况下的碘需求。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对碘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仅靠碘盐难以满足,还需要额外摄入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海产品。此外,碘盐在储存和烹饪过程中,碘元素可能会有所损失,如果烹饪方式不当,如长时间高温爆炒含碘盐的食物,会使碘大量挥发,降低补碘效果。
误区四:“保健品能替代碘盐补碘”
市场上一些保健品声称含有丰富的碘,能够替代碘盐进行补碘。但实际上,保健品不能替代碘盐成为主要的补碘方式。首先,保健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其碘含量和安全性难以保证。其次,保健品的补碘量不易控制,过量服用可能导致碘摄入超标。而碘盐是经过严格监管和质量把控的,能够稳定、安全地为人体提供适量的碘。保健品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营养补充方式,不能完全替代碘盐在补碘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