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哮喘患者别让认知误区“拖后腿”









“规范治疗是控制哮喘的关键。”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刚指出,哮喘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日常活动受限、睡眠障碍,还可能引发急性发作,危及生命。
哮喘防治过程中,患者常陷入认知误区,拖了规范治疗的“后腿”,这些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误区一】只感觉气短、咳嗽,不会是哮喘
根据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当患者多次出现喘息、气急以及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在夜间和早晨时更重,需主动到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患有哮喘。
【误区二】没有遗传史,哮喘不会“找上门”
部分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家族遗传史,幼年时也从未发病,不应该得哮喘。但实际上,暴露于过敏原、空气污染等,是我国成人哮喘的重要风险因素。
近年来,春季和秋季花粉成为引起过敏性哮喘患者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飘浮在空气中的花粉被患者吸入呼吸道后,气道处于过敏状态,诱发气道狭窄或痉挛,患者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引起过敏性哮喘的急性发作。
【误区三】哮喘反复发作,希望找到根治的“神药”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对慢性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达到长期良好的控制,包括控制其急性发作、减缓气道炎症的发展、提高运动耐力等。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和评估,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升级或降级治疗。
【误区四】担心副作用大,不愿遵医嘱用激素
哮喘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基本药物。目前临床上开具的激素类药物多为吸入类,激素剂量较低,主要对口腔或咽喉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通过用药后漱口避免。
【误区五】患了哮喘,就得告别运动
徐刚表示,确实有部分患者得了运动性哮喘,运动可作为一种单独的诱发因素,但一般指剧烈运动后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多数哮喘患者如果接受规范治疗、注意避免环境刺激因素,可以做到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也不妨碍参加一般的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