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局:喜报!南桐镇中心卫生院陈雪丹、区人民医院钟小艳在“喜迎二十大·我看健康新发展”主题宣传活动征文组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喜报!南桐镇中心卫生院陈雪丹、区人民医院钟小艳在“喜迎二十大·我看健康新发展”主题
宣传活动征文组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通报了“喜迎二十大·我看健康新发展”主题宣传活动优秀作品评选结果,南桐镇中心卫生院陈雪丹征文作品《身着白衣,心有锦缎》、区人民医院钟小艳征文作品《精神科的“温暖医事”》分别荣获《温暖医事》征文一等奖、二等奖!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南桐镇中心卫生院 陈雪丹
林清玄在《苍凉深处等春来》中曾写到:“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白也使我淡然、无求,生命若能纯白无瑕,又有什么过不去呢”。正如献身于医疗事业的医护人员们,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时、在患者身陷病痛之际,用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品德,默默守护着百姓的健康,静候春的到来。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南桐镇中心卫生院的蒋伟医生,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不惧困难和严寒,冲锋在前,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参与到医院预检分诊、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工作中。他还主动请缨担当老家南桐镇民权学校卫生副校长,每天自行驱车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开展疫情防控巡查和传染病防治,为全校师生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示范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该校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控工作任务,他以实际行动守护了全校100余名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
有的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如阳光一般明媚,当你走近,会给你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2019年,蒋医生接诊到一位特殊患者,患者所在的村属于国家级贫困村,患者本身属于建卡贫困户,家庭条件十分拮据,患了疾病一般都是能拖则拖,实在挨不下去才到就近的医院就诊。当他接诊到这位患者时,发现患者左膝已经完全化脓,感染十分严重,但由于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上的薄弱,他建议患者立即到区人民医院就诊,但患者拉着蒋伟的手说:“蒋医生,你也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没有直接经济收入,看病虽说有报账,但到上级医院做手术不知又得花多少钱”。患者拒绝转诊,坚持在卫生院治疗。蒋伟深知,这位患者的情况不好处理,一是手术难度大,二是营养条件差,即使手术顺利也需要尽量吃好一点才能恢复快,但患者平时生活基本都是靠自家种的菜维持,更别说吃营养品了。看着患者祈求的眼神,蒋伟不忍心拒绝,便收下了该患者。他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精心治疗,坚持每日查房关注病情,关心问候,在蒋伟高度的责任心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下,该患者在住院1个多月后,终于康复出院。出院后,患者为蒋伟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8个大字。后来才得知,这一面小小的锦旗,是患者靠卖1个多月的鸡蛋积攒而来的。这次治疗的成功不仅抚慰了患者和医生那颗悬着的心,也突破了南桐镇中心卫生院作为乡镇卫生院的诊疗壁垒,给身陷囫囵的人带来生机。
蒋伟作为一名家庭医生也十分尽心尽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基层医生的奋斗目标,为此蒋伟主动担任了南桐镇南桐社区、民权村、金龙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队长,带领团队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走村入户,为落实到每个居民,他们拿着上千份宣传资料,通过挨家挨户上门政策宣传、派发宣传单,在村委会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惠政策传达给每一户村民,有时为了找到正在田间务农的村民,他们甚至追到田间地头,对于那些白天进城务工的人员,也只能晚上上门做宣传。通过广泛的宣传和5余年的入户健康服务,大部分村民对这种新型服务模式由不理解到观望,再到逐渐接受,这也为辖区顺利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自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就提出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诊疗服务。时至今日家庭医生已渗透到全国各地各个家庭,像蒋伟医生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只是众多家医团队的缩影,反映的是我国化解群众基层看病“操心事”的决心和努力。
白衣洁无尘,柔声细语更可亲。蒋伟把签约的5000余名居民当作亲人朋友一样去关爱,他对每一名患有慢性病乡亲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由于定期的入户健康服务,村民们特别信任他,患病就诊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们的家庭医生“蒋医生”,对于村民们提出的问题也总是柔声细语的解答,“我们家庭医生关注的不只是生病的躯体、器官,更关心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要服务好辖区百姓,就需要用更多的博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引导辖区居民”,蒋伟如是说。近年来医患关系有所缓解,从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如今的信赖有加,其中必然离不开以蒋伟医生为例的医生们的真切奉献,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正是大家所向往的,医生们深知,要把病人当作亲人,心中有善,处处为善,才有善的循环,对等尊重下的互敬、互爱,温情得以延续,才能让医患关系持久升温。
无惧炎炎烈日、凛凛寒风,白衣就是行医路上最坚实的铠甲,如蒋伟一般的医护工作者们淡然无求,惟愿守护纯洁生命,患者的健康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他们常常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在一个个平凡岗位上散发耀眼光芒,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护佑医疗卫生事业行稳致远,以坚定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蛰伏在苍凉深处蓄势迎接春暖花开。
精神科的“温暖医事”
人民医院塔山分院 钟小艳
有这样一个故事:精神病院有一位病人,每天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黑色的雨伞蹲在门口,不吃不喝,更不与人说话。医生就想,要想医治她就一定要从了解她开始,于是医生也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拿着一把黑色的雨伞和她蹲在一起。蹲了良久,那位病人终于开口说话了:“请问,你也是蘑菇吗?”
很多人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笑话来听时,我却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轻松一笑,因为我就是一名精神科护士。一说到精神疾病,人们就会陷入比谈“癌”还要令人色变的惊恐中,会联想起紧闭的大门,凌乱的病室,以及声嘶力竭的嘶吼,各种媒体对精神病人的描述也让人不寒而栗。在世俗的眼中,精神病院被视为是“疯子的聚集地”“无法理喻”的危险空间。作为精神科的一名护士,我也曾无数次亲眼目睹悲欢离合的场景,无数次感受过患者及家属面对疾病的无奈。尽管面对一次次的“暴力”、“冲动”、“危险”,我依然要真挚告诉大家,我爱我的工作,我爱这个特殊的科室,更爱每一位精神病人,因为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温暖的故事!
小叶,18岁,父母离异,爸爸天天酗酒,经常不着家,妈妈改嫁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爷爷奶奶偶尔拉扯她一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的精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常不吃不喝,被爷爷奶奶发现后送来治疗,被诊断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每次给她服药时,她都会理由多多,说什么也不吃,还大骂不止。一天午饭时,她又拒绝进食,将菜打翻,并将一口唾沫吐在我的脸上,嘴里不停地喊道:“我没病,快放我回家!”看着这个正值青春的女孩,我耐心的劝到:“你乖乖吃饭、吃药,等明天让你妈妈接你回去!”哪知道,这句话更刺激到了她,她歇斯底里地吼道:“我没有妈妈!”,并坐在地上扯着头发,我见这种方式没有效果,决定换一种方法,我用生气的口吻对她说:“叶叶,你冷静一点,世界那么大,你就在这里自暴自弃?你都十八岁了,难道要一直靠别人可怜活下去吗?”她当时就愣住了,眼里噙着泪,一直没有说话,可能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她。过了一会儿,她默默地把饭吃了,没想到这么一骂还真起作用了。当时正值我们科室申请了一项新技术——手工制作对精神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想不到小叶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在进行手工制作鲜花的时候,通过护士的讲解,只见她选择不同大小的圆柱形套筒缠上铁丝,把剩余的部分用钳子切下来,用丝网包上,底部用白棉绳捆上,然后把它拉成花瓣的形状,把花蕊装在茎的顶端,在其上放上花瓣,用棉绳系上,一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就做成了。她不光自己做得快,还帮助其他的患者,手把手教她们。慢慢地,小叶越来越勤快,主动帮忙扫地,拖地,参加手工制作活动,人也开朗了许多,脸上也慢慢露出了笑容……
2018年6月,我们科室的几名医护人员在向霞主任的带领下到关坝镇进行送医送温暖活动。在乡镇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穿行在羊肠小道中,几经颠簸来到了小杨(化名)的家。当我们走进屋内,映入眼帘的一幕让人吃惊,躺在床上的小杨枯瘦如柴,四肢被绳子绑在床沿上,凌乱的被盖残缺不全,见到陌生人,他的情绪突然失控,拼尽全力不停挣扎,发出歇斯底里的吼声。小杨的父亲坐在门口的板凳上黯然地告诉我们:“小杨自小智力低下,不能说话,不会认人,生活不能自理,后来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越来越重,不时在家中乱砸东西、撕扯自己的头发,用头撞墙等等,因家里贫穷,没钱就医,家里人没办法就只能将他捆在床上,以免他情绪失控时发生自伤自残。”向霞了解到小杨的病史和病情后,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最后诊断小杨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向霞与乡镇工作人员说明了小杨的病情后,征询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把小杨纳入当地的低保人员,并为小杨开通了贫困精神病患者门诊免费服药通道,小杨的父亲每月按时到医院领取药物,让小杨服食。三个月过去了,通过小杨父亲的反馈,小杨的病情有所改善,逐步稳定下来,低保也落实下来了,小杨的父亲多次表达对我们的感谢!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秉承“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誓言,我们没有点石成金的仙术,却能为枯萎的生命带来勃勃生机。工作多年,我深深体会到对于精神科护士来说耐心的重要性,目光多在患者身上停留一秒,给患者多一点温柔和问候,也许就能避免患者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改变,都可能让患者内心更为安定。精神科的工作不仅要做到治病救人,更要真正把患者当作家人,在患者内心崩塌的时候,我们就是患者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只要患者需要,我愿意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当你的世界下雨时,我愿意为你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帮他们走出心理阴霾,重新融入社会、拥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