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商务局:农村直播电商多元形态赋能乡村振兴——看万盛“新农人”如何变身“兴农人”









青年镇湛家村 徐开 摄
万盛电商人才直播培训
金桥镇三台村,农村电商主播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农特产品。
黑山谷酒直播现场
鸵鸟养殖户范志亨给鸵鸟喂青草
猕猴桃直播现场
一部装在黑色支架上的手机,一盏散发着柔和光芒的圆形补光灯……当它们同时出现在田间地头、果蔬大棚时,意味着一群怀揣着热忱与梦想、扎根于万盛这片土地的“新农人”正在通过直播电商助力提振消费和乡村产业升级,为乡村带来更多活力。
把农民变成“新农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流量变成“新农资”,当前,万盛农村直播电商生机勃勃。直播“新农人”既熟悉田间劳作,又用手机这个“新农具”连接千里之外的世界,在方寸屏幕间打开乡村发展的新大门。
从个体农户到村集体,从单一卖货到全链升级,万盛农村直播电商正以多元形态赋能乡村振兴。目前,约有300名农民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助推电子商务交易额再创新高。202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23.41亿元,同比增长8.6%;网络零售额4.21亿元,同比增长11%。
直播火热 土货“变身”网红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货“进城”、消费“下乡”,已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振农业农村消费的有效抓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这只鸵鸟是我亲手养大的,看看,它还会卖萌呢!”范志亨笑着指向屏幕中的鸵鸟,拿着饲料挥了挥,鸵鸟一边啃食,一边做出滑稽的动作,直播间里立刻弹出“笑脸”表情包,似乎能听见粉丝们的笑声。
范志亨,抖音上的“小网红”,凭借幽默的直播风格,吸引了数万粉丝。他展示的不只是鸵鸟的可爱,还把自家养殖的鸵鸟肉、蛋等产品推销得火热。回想创业初期的失败,他不禁自嘲:“养的第一批鸵鸟全军覆没,差点裤衩都赔掉。”但2022年开始的直播,给他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如今带货收入已突破600万元。
“鸵鸟卖得好,我一个人养不过来,发动村民一起养。我收购,再通过直播售卖,双赢!”他说,回家乡创业的初衷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如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在青年镇红槽坊酒业的发酵车间里,钱爰竹通过直播向粉丝推介黑山谷酒。与范志亨不同,钱爰竹的直播更带有文艺气息。她身穿旗袍、仪态优雅,娓娓道来黑山谷酒的酿造工艺和背后的乡土故事,仿佛带着观众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
不仅年轻人,传统企业也加入了这场直播的热潮。重庆冠磊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文学曾对直播电商持怀疑态度,但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他决定组建电商团队。如今,线上销量逐渐增长,他的心态也从不安变为自信。“我们算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找到了属于我们的新赛道。”他说。
这些“新农人”中,有的从城市归来,有的土生土长,怀揣对家乡和农业的热爱,希望以新理念与新技术,成为网红经济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希望通过直播,把万盛的好物销到四方。”范志亨如是说。
截至目前,区内有火锅底料、茶叶、雪梨膏、蜂蜜、猕猴桃、香肠腊肉、鸡蛋、鸡鸭、菜籽油、大米、草莓、竹笋、盆景等200余种产品均实现线上销售,有“滴翠剑名”茶叶、“黑山红”茶叶、“龙崖洞”火锅底料、“关坝龙井”雪梨膏、“百花奥陶纪”蜂蜜、“黑山翠剑”方竹笋、王家坝“金丝皇菊”、金桥镇“夜郎贡米”等知名品牌28个。
送播下村 机遇与挑战并行
细数万盛农村直播电商的特色,“送播下村”可算作关键一条。
“红心猕猴桃软糯多汁、酸甜爽口,仅需8.8元即可抢购750克……”近日,一场“送播下村”直播活动在黑山镇南门村好巴适猕猴桃种植基地展开。
活动现场,主播与网友积极互动,通过现场试吃、幽默解说等方式,全方位介绍黑山猕猴桃的口感、品质、价格等,2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次超过9万,点赞数达3.5万,成交580余单。
“感谢电商团队为我们直播,没想到我们的猕猴桃不仅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还能‘飞’到国外去。”黑山镇南门村好巴适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赵明贵说,该基地种植红心猕猴桃600余亩,今年产量预计可达10万斤。“送播下村”直播活动为他拓宽了销售渠道,解了燃眉之急。
区商务局电商科负责人陈露介绍,“送播下村”直播活动是当地依托农村电商畅通“土货”销路、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之一。以前,“送播下村”直播活动以本土电商为主。如今,区商务局积极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助力优质农产品登上全球直播平台,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进一步助农增收。
近年来,区商务局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完善电商生态体系,构建起电商直播带货、电商人才培训等模式,实现精准助农,帮助农村小型民营企业、种植大户实现产销对接,助推传统农业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
为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我区从强化电商基础体系、推动电商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原产地实拍+产品溯源讲解”模式,带动樱桃、杨梅等应季农产品销售超1000万元。同步组织15家企业、40余款特色产品参加“渝品云集”电商资源对接大会等市级平台,通过“展台展示+现场直播”双渠道,累计达成意向订单800余万元,显著提升“万盛产”品牌辨识度。
截至目前,已开展“送播下村”直播活动200余场次,拍摄视频600余条,网络播放量累计超2000万人次,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线下销售等方式,帮助黑山镇、青年镇、金桥镇、关坝镇销售猕猴桃、草莓、樱桃、葡萄、笋子等农产品1100余万元。
技能加持 新模式助力农货“出圈”
“培训课程让我受益匪浅。”“讲师认真负责、讲解深刻。”8月5日至7日,在2025万盛电商人才培训培育活动上,两名年轻学员边记笔记边互相交流。
当天,学员们走进腾讯公司西南总部,沉浸式研习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发展的标杆案例;在《第一时间》栏目基地,实地探访专业直播间,系统掌握农产品直播全流程,深度剖析重庆各区县农特产品电商化成功经验,为万盛特色产品外销明确路径。学员们还分组开展抖音直播模拟实战,进行10分钟限时比拼。他们将所学技能转化为实际销售能力,在话术设计、节奏把控、实时互动等方面展现扎实功底,现场氛围热烈,成效显著。
“缺乏电商人才是禁锢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陈露说,为了培育农产品电商人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我区持续开展培训,通过外引内育,制订了科学培训方案,逐渐形成了众人学电商、懂电商、用电商的创业就业氛围。
为帮助更多农民迈入电商直播的大门,该局积极打造“村播”人才库,从短视频制作到直播互动,一课一练,丰富的课程不仅带来知识,更让学员多了几分信心和希望。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站在镜头前,讲述乡村故事,也带火了本地好物。
周文学回忆起组建直播团队时的困境,充满感慨:“一开始我们对直播带货完全不懂,是区商务局手把手教我们‘开号’、宣传、包装产品,从零开始做到了线上。”他坦言,虽然过程充满了探索与试错,但公司在直播领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中端品质路线,在广阔的市场中打开了新销路。
同时,该局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销售与快递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销售和物流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为他们拓宽了销售渠道。
数据显示,全区已有超过300名农民通过抖音、淘宝平台进行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破亿元。培育1家年网销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引领标杆;孵化4家年网销超100万元的农村电商带头人,打造本土化创业示范群体;完成南桐、万东、金桥、关坝、丛林5个镇标准化电商直播间建设,实现重点区域直播基础设施覆盖。
“直播让我们走得更远,看到的不只是销量,还有希望。”这是许多“新农人”的心声,也见证着万盛乡村发展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