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万盛乡村振兴的“进化方程式”









丛林镇绿水村,金色的稻田、畅通的乡村公路、完善的乡村景点与错落有致的村庄相映成景,好不美丽。(资料图)
丛林镇乡村公路横穿绿茶基地,展现了山乡生态美。(资料图)
南桐镇民权村,改造一新的农房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资料图)
黑山镇天星村,云雾缭绕山间,美得如梦似幻。(资料图)
青年镇湛家村,乡村景色美不胜收。(资料图)
金秋九月,微风轻拂,走进万盛的村落,一幅景美民富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这里,一个个散落在山水之间的俏村镇,沐浴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春风,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蓬勃兴旺的姿态,展示山水田园、淳朴乡情的独特魅力和自信,让山水田园生活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如何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在万盛的山水之间,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进化方程式”:坚持从“镇”“村”“房”等方面发力,扎实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等工作,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加速呈现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解锁乡村振兴的独特密码。
加强镇域建设,补齐乡镇功能短板
场镇上,沥青道路干净整洁,新增公园绿地环境优美,各类群众所需所盼的基础设施加快补齐提质;村落中,一个个农房院落旧貌换新、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田间地头阡陌交通、美景如画……走进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的千年古镇——青年镇,便能看到其美丽蝶变。
近年来,青年镇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全域美丽建设行动,一体提升场镇品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持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不断完善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养老、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实现人居品质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全面提升,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如今的青年镇,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文明新风浸润心田,不仅成为当地老百姓立根立本、安居乐业的和美幸福地,也成为了万盛市民休闲度假、养身养心的理想后花园。
眼下,青年镇正持续围绕“全域和美乡村”愿景,以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宜居宜业展示区、共同富裕引领区”为目标,全力构建和美乡村建设示范体系,促进场镇和各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乡村绿色发展。
在今天的万盛,一个个美丽宜居乡镇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乡镇一头连着城一头连着村,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支点。”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以“一深化三提升”为主要抓手,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
近年来,万盛全力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积极督促指导丛林镇实施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川渝联动的窗口、乡镇环境提升的样板。
作为全市美丽宜居示范镇创建单位之一,丛林镇积极巩固提升长效管控机制,根据美丽宜居示范镇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乡村面貌景色、民生福祉本色、产业发展特色,全面推进重庆市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倾力打造中国·西部菌谷和极具特色的蘑菇小镇。
一方面,该镇根据高速路口景观的功能性、美观性,突出丛林镇“蘑菇”元素,对区域空间进行综合整治。针对高速路口原来整体植被较为薄弱、背景杂乱等问题,采取净化、绿化、美化等综合整治措施,通过打造景观节点,如文化元素精神堡垒、文化墙、环岛内乔灌草结合和高中低植配置等,努力提升镇域形象。
另一方面,该镇以打造美丽宜居示范镇为主线,深入推动集镇改造和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建成食用菌主题亲子游乐园,打造食用菌工厂参观+景区亲子游+大棚采摘+农家乐百菇宴的主题游览线路,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旅游,有效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实现农文旅融合,百姓增收致富。
走进今天的丛林镇,那连片的食用菌大棚、可爱的蘑菇小屋、精彩绝伦的彩绘壁画,显得韵味十足。在这里,房屋高低错落、植被茂盛、环境优美,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采风、写生。
提升村落颜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草木葱郁,溪流蜿蜒;农家小院,笑声不断;乡间村野,悠然自得……走进丛林镇绿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让人心旷神怡。用当地村民的话说:“现在村里不仅环境越来越好了,连房前屋后和家门口的墙面都越来越美了。”
近年来,绿水村结合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本地特色,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健全“一环三纵四横”旅游交通网络,实现全村公路和步道环线连通。同时,因地制宜布置精美村居景观,改造院落风貌,开展丛林河绿水村段沿岸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造出“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乡村新亮点,尽显乡村“新颜值”。
当前,该村正持续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展现农耕文明、地域风情和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让游客在欣赏山清水秀风光的同时,感受到绿水村的独特魅力。
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万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聚焦村规民约制定、美丽庭院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生态美促进产业兴、产业兴带动百姓富、百姓富守住生态美的良性循环。
坚持分层整治,示范引领,以城乡融合为主线,聚焦“渝黔复线”“旅游环线”两线,以黑山镇南门村林口、万东镇建设村、关坝镇凉风村等沿线作为引领带动,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对农村入户便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建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进行改造提升,着力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美丽宜居示范片区。截至目前,绿水村、凉风村、青山村等8个村获评全市巴渝和美乡村重点村,全区巴渝和美乡村行政村建成率达30%。
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切实提高改厕技术水平,累计改造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724万户,改厕覆盖率达93.65%,农村问题厕所排查基本实现了清仓见底;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治理,垃圾分类先锋村建设达100%。建成“四好农村路”1189.501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100%,实现区域内公交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格局。
在实现村庄“净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民庭院以及房前屋后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将“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进一步为村庄“塑形”。
把握房改政策,提高农房安全品质
在今天的万盛乡村,生机盎然的蓬勃之气扑面而来,所到之处满是生机和希望,映入眼帘的是新时代乡村的“颜值”和“气质”:一个个现代化小镇漂亮宜居,一个个农家小院白墙绿树宁静温馨,水泥路通村达组干净宽阔,宣传墙画扮靓乡村传播文明,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的乐园……这无疑是我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果。
而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无疑是农村群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诉求,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题中之义。
前不久,在南桐镇民权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对村民李大爷家的老旧房屋进行屋顶加固、墙体修缮。此前,这间老房因年久失修,墙面出现裂缝、屋顶漏雨,每逢雨天全家都提心吊胆。纳入危房整治范围后,施工团队不仅修复了房屋安全隐患,还根据农户需求优化了室内布局,加装了防潮层,原本破旧的老房摇身变成了安全又舒适的“暖心屋”。
“以前一到下雨天就担心房子塌,现在政府帮我们把房子修得又结实又亮堂,再也不用愁了!”看着焕然一新的家,村民李大爷难掩喜悦,连连为危房整治政策点赞。
为了让农村群众实现“安居梦”,万盛以农村危房改造为主要抓手,持续动态开展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巡查监督,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第一时间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通过修缮加固、拆除重建等方式,及时妥善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做到“发现一户、改造一户”,持续巩固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成果。
2025年,全区将14户符合改造条件的重点对象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帮助改造对象因地制宜选择改造方式,指导农户参照建筑标准建设最基本的安全住房,认真开展房屋排危加固技术指导和施工现场质量抽查检查,有效提升农房改造质量。同时,严格实行危房改造进度月报告及核销制度,做到改造一户、核销一户,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全部有保障。
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三师一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下乡服务、大力推广农房标准图集、推进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等,积极探索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路径,推动农村住房品质加速提升。认真组织设计下乡专家开展服务活动,将各镇申报的可行性高、代表性强的项目纳入设计专家服务范围,提高农房品质、村落风貌和农村现有资源价值。
如何让场镇更靓,村庄更美?眼下,万盛正昂首阔步、踏歌而行,紧紧围绕落实乡村振兴重要工作部署,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切实以更大的激情、更实的举措赶赴“巴渝和美乡村”时代之约。
(戴 鑫 武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