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成果展示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日期:2025-07-02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07-02

南桐镇王家坝村金丝皇菊盛放。(资料图)

第十二届重庆万盛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赏花季暨消费帮扶活动开幕式表演。(资料图)

南桐镇民权村定青生态茶园,茶香遍野,春色如画。(资料图)

南桐镇王家坝村,百余亩桃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吸引了不少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大好春光。(资料图)

青年志愿者在直播中向观众介绍黑山猕猴桃。(资料图)

万东镇五和村五和梨园,村民采摘黄花梨。(资料图)

近年来,万盛立足自身实际,把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不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能,聚焦食用菌、猕猴桃、茶叶、蜜柚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摸清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绘就乡村好“丰”景

万盛地貌以低山、低中山为主,重峦叠嶂,岭谷相间,森林分布面广、蓄积量大,共同构筑起一方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金丝皇菊、猕猴桃、竹笋、蜂蜜等丰饶的土特产资源。

在丛林镇绿水村,一朵朵蘑菇、一簇簇金针菇长势喜人,经当地种植户采摘后运往各地,成为食客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太阳才刚刚升起,绿水村食用菌种植户张书容已结束当天的采摘,背着一大背篓平菇从大棚回到库房。她介绍说,她家种植有平菇、香菇等10余个大棚,日产七八百斤,主要销往重庆中心城区。因为品质好,近期以来每天都有客商上门收购,村民种的食用菌都不愁销路。

丛林镇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一直以来,该镇以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加以培育,依托区位、资源、气候优势,引进了一批食用菌生产企业,打造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食用菌品牌,持续推动食用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点。

关坝镇田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同样生机勃勃,小伞状的金松茸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个头饱满、均匀开伞。“2023年10月,基地竣工投用,我们种植了金松茸这个新品种,菌盖颜色呈金黄色,口感鲜甜、脆爽。”田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以来,我区投资778万元在关坝镇、南桐镇、石林镇、金桥镇和黑山镇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持续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工厂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成势。目前,这些食用菌基地均竣工投用,标志着我区食用菌全产业链打造初步成型。

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我区积极推进本土农产品发展建设的精彩缩影。

青年镇的“滴翠剑名”茶叶、黑山镇的猕猴桃、万东镇五和村的黄花梨、关坝镇凉风村的生态鱼……翻开万盛特色农产品分布图,每个镇(村)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聚力打造“一主两辅”,通过投入真金白银、落实优惠政策等,加快提升产业能级,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全区累计发展猕猴桃、柑橘、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1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家庭农场91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

畅通运销渠道,让更多优质土特产“走出去”

在乡村振兴征程中,让优质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广阔市场,是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在畅通运销渠道上持续发力,让众多土特产搭上发展“快车”。

“欢迎来到直播间的各位家人们,这次直播为大家带来地道的六丰火锅底料……”在万盛邮政“惠农助农直播大赛”邮乐直播间,主播热情推介,绘声绘色的介绍让观众直观感受产品魅力,优惠秒杀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粉丝纷纷下单。这场直播吸引了近万人关注,累计销售火锅底料10540单,销售额达14.2万元,获赞6千余次。

土特产运得出来,背后离不开坚实的电商平台支撑。万盛以“邮乐网”电商平台为支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各镇(街道)建立“邮乐网”经营点,为农特产品进城搭建“电商快车”,也为线上直播卖货筑牢根基。

万东镇五和村有种植黄花梨的传统,为激发乡村活力,村干部引导村民尝试直播带货,采用“党建引领+数字化+产业”模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做直播挺有意思,不少人来买我家的黄花梨。”村民霍本迷说,通过慢慢摸索,在几个月的不断摸索与努力下,他的直播账号逐渐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粉丝群体。不但有人提前预订他家的黄花梨,还引来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强化“智治”支撑,15个行政村推广应用“渝益农”“小院家”APP,提升乡村智治水平。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培训,累计培育2000余人,让数字化贴近、方便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同时,区里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销售和物流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为他们拓宽了销售渠道。

如今,万盛“村播”群体迅速壮大,黑山猕猴桃、五和黄花梨、九锅箐腊肉等地道特产,借助手机直播的东风,纷纷飞向更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区已有数百名农民通过抖音、淘宝平台进行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破亿元。“直播让我们走得更远,看到的不只是销量,还有希望。”这是许多“新农人”的心声,也见证着万盛“土特产”发展的突破。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每年阳春三月,万东镇五和村,一簇簇白色的梨花缀满枝头,美不胜收,五和梨园游人如织。

梨花盛开期间,五和村还举办了“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赏花季”,戏曲大咖梨园唱戏,为乡村美景注入文化韵味。

“戏曲元素和旅游相结合,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五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冬勤介绍,五和梨花文化旅游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二届,一方面,通过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戏揽客,打响了五和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另一方面,举办采果节、兴办农家乐等,形成了集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该文化节获评了“重庆十大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重庆十佳赏花踏青胜地”“重庆市戏剧家活动基地”称号。

而在南桐镇王家坝村,初冬时节,20余亩金丝皇菊基地一片金黄,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硕大饱满,摇曳生姿,处处都是菊花的芬芳,到处都充满着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暖阳下,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也抓住晴好天气,穿梭其间忙着采收,形成山区多彩经济带上的一幅金色画卷。

趁着乡村旅游热潮,王家坝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金丝皇菊和双效桃套种的方式,每年3月中旬举办桃花节、6月举办采果节、11月前后举办菊花节,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还能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去年,该村广泛融合辖区资源,着力打造了集“教学研讨、培训拓展、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青少年乡村研学基地,开设有抗战煤都文化、陶艺体验、农耕文化、国防教育等课程,推进运行“市场主体主导、集体经济参与、村民就近增收”经营模式,形成乡村研学主导产业。

“农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对本土优势资源的深度挖掘,是精神、物质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如何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近年来,万盛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旅游实现文化深度挖掘,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将旅游节会、特色节庆、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文艺展演、文化体验、消费娱乐,吸引区内外游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节日的欢乐、交流民族文化和情感。

凭借这些积极探索,万盛先后荣获全国资源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试点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等殊荣。阡陌间,遍布着一处处家庭农场、湿地公园、山城步道等旅游“打卡”景点,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为村民们传递致富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