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有“良方” 乡村振兴有“劲头”









南桐镇民权村,干净整洁的农房在青山绿野间错落有致,美丽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资料图)
青年镇堡堂村美丽宜居村庄。特约通讯员 徐 开 摄
蓝天白云下的关坝镇凉风村。(资料图)
黑山镇南门村满山苍翠,绿意盎然,优美的自然风光宛如画卷。(资料图)
南桐镇王家坝村,村容整洁美观,村道四通八达。(资料图)
随意走进万盛的一个个村庄,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墙黛瓦下,村庄干净整洁;广场凉亭里,村民悠然闲聊;农家小院中,炊烟袅袅升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这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交织出一幅美丽斑斓的画卷。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基石。近年来,我区不断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依托“4+X”积分模式,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让良俗善行“有分值”、让乡风文明“可增值”,以小积分撬动大德治,为基层治理蓄积动能,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积分制”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关坝镇凉风村青瓦粉墙的房屋掩映在树林当中,干净平坦的“户户通”公路两边树木青翠,面貌一新的老院落彰显着农耕文化的乡愁……随便走进一户农家,整洁的庭院周围,花草盆景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小小花园。
住美丽农房、走硬化道路、观田园景致……基础设施、村容环境打造好了,乡村环境发生了蜕变。但村落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如何治理,村民如何在乡村振兴发挥作用。
凉风村党委书记李明会告诉记者,该村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运用积分制、设置“爱心公益积分超市”,调动村民投身产业发展、参加公益劳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推进村庄治理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
不仅是凉风村,南桐镇王家坝村同样引入了“积分制”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村“两委”和党员、村民代表一起,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商议制定积分制实施方案和积分细则,实行“周记录、月排名、季度评比”的机制,每隔半月把家庭积分“晒”出来,培育形成了互比互看、创优争先的氛围。
“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参与环境整治等能积分,邻里矛盾、房前屋后脏乱差、违规违法等要扣分,奖励和扣分项都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王家坝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积分制”将群众日常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数据指标,看似简单的一加一减,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抓手。
经了解,“积分制”在村里实施以来,诞生了不少好人好事,乡村建设中的“旁观者”少了,“参与者”多了。如今,王家坝村已有280余户村民参与“积分制”,主动在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纠纷调解等方面中发挥着作用。
小小“积分制”,让村民的思想和习惯悄然发生着改变,“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化新风”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王家坝村的这些改变仅仅是我区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坚持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建立“4+X”积分体系,制发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对象范围、积分内容、工作步骤、经费保障等,并投入区级资金在全区56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动员群众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营造示范带动浓厚氛围,目前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同时,我区将乡村治理“积分制”作为申报事项纳入市级督查激励事项工作,乡村治理“积分制”典型经验做法被市乡村振兴局形成专报呈报国家乡村振兴局,并在全市推广。
“红黑榜”树立乡村文明鲜明导向
近日,在青年镇堡堂村铜匠湾,乡村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条道路通往村民家门口,一座座民居在树丛中若隐若现,一丛丛鲜花盛开在道路两旁……村民纷纷表示,随着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的深入推行,讲文明蔚然成风。
67岁的成克先嫁到铜匠湾已有40余年,见证了铜匠湾的变迁。过去,铜匠湾房前屋后鸡鸭乱跑、家家户户柴木乱堆、路面坑坑洼洼。
2016年,我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铜匠湾彻底变了样。成克先家的砖房变身为白墙青瓦的乡村小洋楼,院落里种满了山茶花、三角梅,门前还有一片枝叶茂盛的蜜柚果园。
环境变好后,村里开始了“红黑榜”评比工作,为乡风文明建设树起了“风向标”。自2016年10月开始,由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评比小组对居民定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房前屋后卫生、家禽圈养、垃圾分类、邻里关系等方面。
在堡堂村,随着“红黑榜”的公示,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上了黑榜的“后进生”,及时整改,争先成为红榜上的“优秀生”。
科学设立“红黑榜”,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是我区实施“积分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各村因地制宜在公告栏专门设立“红榜”或“点赞榜”,定期将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进行宣传;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授予流动红旗并张榜公布,增强群众荣誉感;开展积分交流活动,组织积分较高的群众分享积分心得、讲述积分故事,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同时,设立“黑榜”,将游手好闲、不赡养老人、不信守承诺、无理取闹、散布谣言、造假贩假等列入“黑榜”进行曝光,并对积分较低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促进村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达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受教、人人受益的良好效果。
从“面子”到“里子”,逐渐消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如今的“红黑榜”宛如一面镜子,让村民以争着上“红榜”为荣、上“黑榜”为耻,激发着他们主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来,凸显出党建引领、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也探索出一条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增强群众幸福感的“巧路子”。
“小积分”兑出乡村新貌的幸福成色
在关坝镇凉风村,“乡村振兴爱心积分超市”(以下简称“爱心超市”)的“生意”可谓热火朝天。
在这里,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一件物品下方都明码标价:一瓶料酒5个积分、一盒牙膏15个积分、一个水杯20个积分、一提卷纸25个积分……村民用积分兑换物品,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我攒了78个积分,兑换了一桶菜籽油,虽然东西不贵,但很实用。”村民犹洪益开心地说,这次积分都用完了,回去继续努力挣积分。
自2022年起,凉风村开始运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内容涵盖“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创业致富”,自家小院干净卫生、家庭团结和睦、自身行为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均可获得积分。“爱心超市”则是凉风村村委会依托本村原有的便利店创办的,每季度月末的28日为积分集中兑换日,村民可凭积分卡到“爱心超市”兑换所需的生活物品。
“‘爱心超市’的建立,旨在有效激发村民自觉参加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全民共建美丽乡村。”看着前来兑积分的村民络绎不绝,凉风村党委书记李明会笑着说,活动开展后,村民之间“赚积分”“比积分”的热情高涨,大家更加关心村子的发展情况。村里现在的环境卫生比过去好了很多,这就是“里子变好了,面子更美了”。
不仅仅是凉风村,青年镇毛里村同样运用积分制、设置“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将各项文明行为转化为具体分值,引导村民以日常行动赚取积分、用积分兑换物品,调动村民投身产业发展、参加公益劳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推进村庄治理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
“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能积分,养鸡养鸭也可以积分,做好事也可以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物品奖励,太值了。”村民高兴强说。
为使“4+X”评议模式和“奖优罚劣”制度更见实效,一直以来,我区积极引导各镇、村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辖区内商店超市等市场经营主体作为积分兑换点,或自行采购商品建立“积分超市”进行积分兑换。同时,为提高乡村治理积分数据收集、汇总、统计、兑换等工作效率,我区积极推广渝益农积分管理标准平台,目前已实现行政村积分管理“信息化”全覆盖。
积分制推广实施以来,全区已建成积分超市56家,累计开展评议活动400余场,参与积分兑换户数2.6万余户,表彰优秀户数2100户,累计积分约190万分,兑换物品价值200万余元。
(戴 鑫 崔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