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部门工作信息

区教育局:体教融合 竞技提质 社会共育 看万盛如何绘就“体育+”青春新图景

日期:2025-07-0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07-09

游客在第43届“动感地带”川渝“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泼水音乐派对”上欢乐戏水。

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篮球比赛现场,赛况激烈。

溱州中学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百米冲刺。

重庆市青少年羽毛球精英赛(第三站)比赛现场。

关坝中学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清晨七点,薄雾未散,阳光刚刚跃上山头,万盛文体中心体育场已热闹起来。跆拳道训练营的孩子们绕场奔跑,口号声稚嫩却铿锵;篮球架下,传来一记记清脆的“唰”声,球应声入网;羽毛球馆也已悄然开启,几个小队员正抢着上场热身。
  一侧的大屏幕实时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轨迹——跳跃的幅度、跑动的节奏、出手的角度都清晰可见。老师不仅靠眼力评估表现,还能通过系统回放、数据分析,为每个孩子量身调整训练方案;家长在手机端也能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努力与进步。
  运动,正在悄然渗透进万盛孩子们的日常,也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里,蓄积起向上的力量。
  今年以来,万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为目标,聚焦青少年肥胖、近视等“四小问题”,创新“体教卫融合”模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全力打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示范样板。
  “体教卫”融合,绘出青少年体育新格局
  暑假期间,万盛的“智慧体育”平台依然在线运行。在关坝小学,一名体育老师在日常数据分析中注意到,一位五年级学生跳绳成绩持续提升,但柔韧性有所下降。他随即调整运动建议,并同步至家庭端,邀请家长在家中协助开展拉伸训练。
  这并非噱头展示,而是“体教卫融合”逐步渗入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自两年前起,万盛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纳入全区民生实事清单,成立由管委会主任挂帅、涵盖13个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覆盖10个镇街、25所学校,搭建起“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学校”三级推进体系,为融合机制的落地打下了制度基础。
  出台的《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重点任务清单》并非“纸上谈兵”,万盛围绕其中的16项重点任务,实行分工认领、限时推进、完成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每项任务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校园场地提档升级,社区空间逐步适儿化;教练员入校授课,心理讲座走进课堂……一张覆盖校内外的青少年体育服务网,正在不断织密。
  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卫健三方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实现数据共享、资源互通,联手搭建起一张支撑孩子全面成长的“成长网”。
  去年初,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研究院主导研发的“智慧体教”系统在中盛、关坝两所小学上线试点。该系统打通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四端信息链,实现从数据采集、运动评估到干预建议的智能闭环,让日常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让家校协同有据可循。
  万盛小学、和平小学试点AI智慧体育系统,实现运动场景智能管控与数据可视化,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形成无感化、常态化校园体育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的能量,也不再被校园围墙局限。
  “我们家现在每晚都会做20分钟亲子运动。刚开始只是陪孩子练练,没想到自己也上了瘾。”在万盛街道万新社区的“家庭挑战赛”活动现场,李女士一边热身一边笑着说,“以前孩子一放假就总抱着手机,现在倒是天天催着我们去操场‘打卡’。”
  这正是“222家庭体育工程”的一个缩影:每天20分钟亲子运动、每月2次家庭挑战赛、每学年2次亲子体能测试。学校牵头、家长参与、社区助力,一套完整的亲子运动机制正逐步扎根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也开始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区体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万盛正在推行“运动三清单”制度——学生锻炼清单、家校共育清单、赛事活动清单,每一项都因人施策、动态调整。比如,一位六年级近视男孩的个性化方案中,除了协调类项目如跳绳、羽毛球训练外,还纳入了每周两次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运动中找到乐趣,让家长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体育小将”出列,接力青春赛道的万盛答卷
  从一次精准的扣杀开始,万盛的羽球少年们正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竞技舞台。
  “我从小就喜欢打羽毛球,这次能代表万盛上阵挥拍,感觉很自豪。”今年5月,在重庆市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上,中盛小学的霍思淼首次出战市级大赛,面对紧张节奏,他越打越沉稳。赛后他说:“争取打得更好,实现自己的羽球梦,为万盛争光。”
  这场在万盛文体中心体育馆举行的比赛,是重庆青少年羽毛球赛事中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的活动之一。全市177所学校、237支队伍、1310名运动员汇聚一堂,赛事规模是往届的两倍。万盛共派出8支代表队、102名小将参赛,活跃在各个组别的赛场上。他们在一次次扣杀与防守中,展现了“羽球之乡”的青春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该赛事已连续四年落户万盛。赛事常驻,不仅意味着承办能力获认可,也体现出当地青少年体育机制的扎实与成熟。
  近年来,立足羽毛球、定向运动等优势项目,万盛持续加强国家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科技体育(定向运动)训练基地、全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建设,先后向市队、八一队、北京体育大学等输送优秀运动员30余名,逐步形成“普及+精训”并举的培养通道。
  为了让训练更专业、路径更清晰,万盛组建了重庆羽毛球二队,联动残疾人羽毛球队、定向运动训练队,共同构建起三条特色“精训路径”。不同的兴趣与特长孩子,都能在相应队伍中找到自己的舞台。
  在此基础上,万盛还搭建起贯通全年龄段、分层分类的赛事体系——从“奔跑吧·少年”常态化赛事,到冬夏令营集训,再到跨校交流赛,逐步形成“校内锻炼—校际比拼—市级竞技”的成才阶梯。
  未来可期,社会力量托起万盛体育的“下一棒”
  每个周末早上,万盛起航篮球俱乐部的球馆里总是热闹非凡。还没到开练时间,一群身穿红蓝队服的孩子就早早在场边热身,嬉笑声和球鞋与地板摩擦的声音交织成活力十足的晨曲。教练罗长兴拍拍几个球员的肩:“准备好了没?”孩子们齐声应答,声音明亮,透着少年人的朝气。
  “从最初的只会乱跑,到现在能听口令、打配合,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教练特别有成就感。”罗教练说。正是凭借这种扎实的训练理念,起航篮球俱乐部在2023年被重庆市体育局评为“星级青少年体育组织”。与它一同入选的,还有万盛羽球飞扬俱乐部和天空之翼体育文化公司。
  这些本土成长起来的社会体育力量,正逐步成为校园体育的“延伸课表”、家庭教育的“训练助手”。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区各类青少年俱乐部累计开展公益训练活动超过300场,服务青少年超过2万人次,为孩子们搭建起触手可及的“运动舞台”。
  体育,不止于竞技;更深一层,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
  在中坝社区的篮球场上,“家庭挑战赛”热闹开赛:家长组和学生组各自分队,做起投篮PK、跳绳接力,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全家都在流汗”的快乐。当天气晴朗时,还有不少爷爷奶奶也来“观战”,一家三代人共享的运动氛围,正是万盛“家校社共育”理念的落点。
  夏令营、羽毛球体验课、非遗体育表演……近年来,万盛以学校为主阵地、社区为延伸、俱乐部为支点,搭建起一张覆盖全区的青少年体育服务网。同时,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核心,确保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优良率提升至45%以上。
  而这些看似“自发的活力”,其实有制度作支撑、机制作保障。
  早在两年前,万盛便出台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在赛事体系、俱乐部培育、后备人才选拔等关键环节作出系统部署。今年又明确提出,将新建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国家级1个,并探索建立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全面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服务与监管水平。
  随着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孩子走出兴趣班、走上正式赛场,也让家长看到了“坚持运动”的成效。
  “孩子从社区篮球队一路打到区级比赛,离不开学校组织、社区场地,还有教练团队的指导。”一位家长说,“以前是陪着他锻炼,现在反倒是我们被带动了,全家都动起来了。”
  体育的根,正在万盛这座城市的土壤中愈发坚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