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局:暑期防溺水,不做孤“泳”者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当校园铃声暂歇、家长奔波生计,未成年人监护出现的“时间空窗”,那些看似平静的水域便潜藏着致命危险。近年来,一幕幕因溺水引发的家庭悲剧警示我们:唯有织密学校教育、家庭监护、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防护网络,才能为青少年暑期安全筑牢生命屏障。
学校教育需以系统思维构建长效防护链。作为安全教育主阵地,学校不能因假期而松懈责任:放假前需打出“教育组合拳”,召开专题家长会压实监护责任、发放图文并茂的安全手册、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让“远离危险水域的意识”深植于同学心中;建立“云端守护”机制,比如联合社区开设线上安全驿站、每日推送溺水救援知识、开通教师24小时应急咨询热线等;还可以组织老师走进社区公益课堂,通过案例剖析、实操演练,教会孩子“科学施救”“正确自救”的生存技能;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班主任定期电话回访等。
家庭监护必须拧紧责任链条的第一道阀门。无数案例表明,孩子溺水多源于监护缺位。家长需严格践行“四知道”原则——知去向、知同伴、知活动、知归时,尤其在午后、傍晚等事故高发时段加强看护。留守儿童家庭,更要通过高频次的电话、视频联系填补监管空白。同时,家长自身应主动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与孩子共上“安全必修课”,在亲子互动中筑牢“生命至上”的安全共识。家长多一分警惕,孩子就少一分风险。
社会治理需要凝聚多元主体的共治合力。相关部门需对重点水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完善警示标识、防护栏、救生圈等设施,借助无人机巡航、智能监控等科技手段提升巡查效能;社区可组织网格员、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将防溺水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公益组织可开发通俗易懂的动画短片、漫画手册,让安全宣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加大典型案例报道力度,曝光违规野泳、安全措施缺失等问题,营造“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的社会共识。
防溺水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唯有三方将责任落细到每一次提醒、每一次巡查、每一次监护中,才能为孩子的暑期撑起安全晴空。这既是对千万家庭幸福的守护,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