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提前查分、花钱补录、伪造录取通知书……警惕这些高考骗局









高考结束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家长的心理特征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诈骗信息。为此,警方梳理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高考骗局”,希望能够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注意。
提前查分?假的!
高考后,考生家长刘先生收到一条“可提前知道高考分数,早作准备,更好地填报志愿,争取让孩子上一所心仪的好学校”的短信。刘先生高兴之余,便点击了短信上的链接,可最终让刘先生没想到的是,孩子高考成绩非但没查到,自己手机网银里的一万多块钱还不翼而飞了,而且不停地收到该短信,十分苦恼。
区公安分局反诈骗中心民警吴至伟介绍,高考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点,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提前查分网址,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等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就可以经网购消费变现或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等方式获得。
吴至伟说,高考结束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会及时公布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和查询方式,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
补录名额?假的!
吴女士的儿子高考考得不好。查分后,吴女士接到自称某高校招办的电话,称可以安排让吴女士的儿子通过补录方式获得其学校的二本入学资格,但是需要先交3万元的保证金。面对能上二本学校的诱惑与高额的保证金,吴女士犹豫很久,当决定联系对方办理缴费时,却发现“负责人”电话已停机。
吴至伟说,“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还有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吴至伟提醒,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所谓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的都是骗人的伎俩。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全是诈骗。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收到来历不明的通知书要仔细甄别,切勿轻信。一旦发现受骗,请及时报警。
录取通知书?小心伪造!
自称招生办老师的李某与受害人王某的哥哥王某某在抖音上相识。在聊天过程中,李某得知王某某的弟弟刚好高中毕业。因近期自身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李某便从网上购买假的录取通知书寄给王某,以王某被该学院录取为由实施诈骗。在实施诈骗过程中,李某担心事情败露,还用自己的另外一个微信号冒充班主任,在王某质疑未收到开学通知时多次进行哄骗,后以各种理由向王某索要钱财。
吴至伟介绍,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也是高考后诈骗的高发趋势。类似骗局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骗子的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
吴至伟说,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标志,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为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