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带手机进校园”广受关注:万盛中小学这样落实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对于此项通知要求,家长怎么看待?我区如何落实?
《通知》如何要求
●带手机入校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通知》对学校从事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进行了细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明确要求了带手机入校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
与以往学校单方面管理不同,《通知》要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明确提出,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要求,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家长如何看待
●大部分表示支持和赞同,部分忧心不能及时联系孩子
“早该如此,支持!”“现在的网络环境很差,对学生用手机进行管理,我表示赞成!”“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现在的学生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刷抖音,时间长了,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很影响学习成绩。”在采访中,不少家长都对教育部的这项举措表示支持。
“确实要加强管理,耍手机很容易让孩子分心。”万东镇建新社区居民莫宗现认为,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而言,将手机带入学校很容易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而且也容易滋生攀比之风。
“手机布置作业很不好。有时候工作忙,忘了跟孩子说作业的事,孩子就没做。应该让学生远离手机,自己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青年镇板辽村村民唐兴芝说。
万东镇红枫社区居民唐梅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8岁,读小学三年级。“别看他年纪小,用起手机来比我们大人还熟练。特别是放假,整天都把手机握在手里,不是打游戏就是看视频,临近上学才开始做作业,真替他担心。”唐梅说,希望学校严加管理,保证孩子在学校期间不玩手机,专心学习。
“加强学生手机管理,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学习、户外运动、人际交往等方面,可以减少或是避免视力下降、颈椎腰椎发育不良等不良影响。”万盛小学教师杨宗涛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作息,还不利于孩子自控力的形成,所以《通知》规定的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非常必要。
在大部分家长表示支持和赞同的同时,一些家长也表示,如果不准小学生带手机,家长不能及时联系到孩子,家长会很担心。
各校如何落实
●配备“班机”、专人管理手机、使用金属探测器、倡议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
49中学党委副书记陆艳认为,《通知》是一把“尚方宝剑”,为该校从事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让管理更加有底气了。“几年前,我们就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了严格管理。”陆艳称,学校规定,学生进入校园后将手机统一放入指定柜子,由班主任统一保管,每天放学时(针对走读生)或周末放学时(针对住读生)将手机还给学生。每个班级还配备了一部非智能“班机”公用,“班机”由班主任或班干部管理,电话费则由学校承担。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也不能用手机布置作业。”溱州中学德育处主任郑义忠表示,该校针对学生手机管理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一方面,规定走读生不能将手机带进校园;另一方面,规定住读生周末返校时,将手机交给生活教官进行统一管理,周五放学时再将手机返还给学生。同时,加强日常手机检查,每个年级配备两个金属探测器,校门岗配备3个金属探测器,采取不定时的方式,对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检查。
“学校一直主张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万盛小学副校长梁利介绍,该校通过校会、班会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功能,了解沉迷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家委会,倡议家长共同监控学生手机使用的时间和浏览的内容。“我们希望家长起好示范作用,放下手机,多与孩子交流。”她说。
“我们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通知》要求。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管理,不能搞‘一刀切’。”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昌建表示,“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促进成长才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解维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