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万盛工业之变:从制造到“智造”









多普泰生产车间,工人在操作智能设备。
智能终端产业园全貌。
高科幕墙铝合金门窗自动化生产线。
福耀玻璃钢化BT自动化生产线。
华绿生物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万盛5G天馈线检测实验室。
“十三五”以来,我区以工业强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坚持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实现了工业向智能、创新、开放快速健康发展。
2020年,全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3.81亿元,同比增长29.2%;规上数字制造业业务收入实现13.9亿元,同比增长20.3%。
以智能改造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设备比人多”,这是记者走进重庆万盛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玻璃”)的夹层合片数字化车间最直观的感受。在该生产车间,没有看到想象中工人忙碌生产的场景,玻璃的下片、搬运、取圈等环节都由一台台机械手完成;自动生产线上的原片上片、预处理、印刷、烘弯成型等环节的实时数据,也都能通过数字化系统快速、全面地反映出来。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轿车夹层前挡、钢化边窗及后挡、天窗、三角窗等成套汽车玻璃。”福耀玻璃副总经理李杨光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公司每年投入1.5亿元实施技术改造,推动生产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用机械手替代人工,实现了“机器换人”。
以往报价靠经验,现在根据平台采集的加工费、管理成本等数据精细测算;过去生产依赖工人,如今系统科学测算每道工序时间,排产时间压缩了一半……李杨光给记者算了算:该车间生产效率提高了20%、运营成本降低了16%,产品质量提升了15%,年产夹层玻璃可达300—400万套,年产值3—4亿元。
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近年来,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公司的员工总数维持不变,而公司的产能却比过去翻了一番,实现了年产高档汽车玻璃400万套的目标。”李杨光说,面向“十四五”,该公司将继续推动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率。与此同时,还将不断增加科研方面的投入,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做好远程设备控制、故障自动排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提质企业增效。
在重庆万盛川东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东化工”)操控中心,记者看到,“一键”投料、搬运、包装,各种机器人让工人告别了脏活、累活,多条生产线“人口密度”明显降低。
“以前需要加热了,人工去开阀门;需要进料了,人工去开泵;需要物料转移,人工开车运……到最后产品包装工序,还是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在川东化工年产10万吨三聚磷酸钠等化学品生产线,该公司化工技术总监李建鸿向记者介绍,这条生产线于2018年1月开始改造,共投入3000余万元。改造后,该条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每天可生产150吨化学品,生产效率较过去成倍增长,每年可节约80余万元人工成本。
除了改造年产10万吨三聚磷酸钠等化学品生产线,川东化工还通过购置整套智能化生产线,大幅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用工成本。“智能化改造为高效生产提供保障,成功化解了‘订单多、不敢接’这一矛盾。”李建鸿说,得益于智能化改造,川东化工生产经营的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产品陆续走向市场前沿,产品供应持续充裕。
“技术不高不新、产品不精不优、生产效率低曾是我区制造产业面临的困境。”区经信局副局长邓云曦说,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诊断评估专项行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逐步实现了“智能工厂”+“智能生产”。
五年间,国电恒泰、福耀玻璃、耀皮玻璃、博奥镁铝、南桐顺安等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57个,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建成智能化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7个、“专精特新”企业5个,为工业生产注入了新动力,传统制造业的面貌正在重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近日,记者在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普泰”)看到,生产线上一颗颗药丸经过材料粉碎、中混、灭菌、干燥包衣等关键工序后下线,再由操作工人打包装箱,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
在多普泰大药房,该公司开发的脉血康胶囊和脉血康肠溶片被放在了药架最显眼的位置。“这两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水蛭素,具有破血、逐瘀、通脉止痛的功效,不少患者都会定期复购。”药房工作人员冯泽敏告诉记者。
面对智能制造的大潮,多普泰没有“等靠要”,而是视创新为生命,主动拥抱新技术、融入新领域。自2004年3月成立以来,多普泰凭借对水蛭素药用价值的充分发掘和相关拳头产品的研发生产,依靠技术的创新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业界翘楚。
多普泰综合管理部经理罗婷婷介绍,自2012年起,多普泰每年投入巨额资金作为研发经费,建立了药用水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两个市级研发平台,并配有占地1500平方米的研究实验室,组建了一只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药用水蛭养殖技术研究及以药用水蛭为原材料的药品研发。目前,已实现19项科技成果转化,每年创造经济价值数亿元。
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角”。“十三五”期间,我区紧紧围绕煤电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快推进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技术水平,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2020年,冠宇电池、福耀玻璃、博奥镁铝、北威科技成功通过市级数字化车间认定,依凯科技有限公司获全市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数据治理)专项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区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超过2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建成市级研发平台8家、新型法人化研发机构2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
此外,2020年11月19日,经市人力社保局批准,重庆中镭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零”的突破。
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释放潜力
项目落地、厂房建设、设备调试、有序检测……历经四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万盛5G天馈线检测实验室,在万盛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拔地而起,成为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天馈线检测实验室,可为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2018年5月,专业从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签约落户万盛。两年多来,冠宇电池飞速发展,一厂、二厂、三厂陆续建成投用;2020年12月,冠宇电池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及电芯封装项目(四厂)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壮大我区电子信息产业……
“十三五”期间,万盛成功引进冠宇电池、惠伦晶体、晖速通信、天馈线检测实验室等知名电子信息企业20余家,智能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制造强区之路,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优势,是我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区经信局局长王浩如是说。走好工业强区之路,要坚持着眼长远和立足当前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抓重点、带全局,补短板、强弱项,做好产业规划研究,加快将万盛发展的战略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经济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为载体,着力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发展天馈线、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智能产业,积极谋划布局5G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
具体而言,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区将围绕先进材料、锂电、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和N个特色产业,形成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五大优势产业为主、N个特色产业为辅的“5+N”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具有万盛特色优势、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重点抓好玻璃、天馈线、锂电、电子元器件、镁铝合金及两车配套等10条产业链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施“12345”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引领型、旗舰型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积极引进智能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根据产业要素敏感度,精准化、差异化匹配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等资源要素。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提高现代工业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形成集聚集群发展之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项目落地、厂房建设、设备调试、有序检测……历经四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万盛5G天馈线检测实验室,在万盛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拔地而起,成为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天馈线检测实验室,可为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2018年5月,专业从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签约落户万盛。两年多来,冠宇电池飞速发展,一厂、二厂、三厂陆续建成投用;2020年12月,冠宇电池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及电芯封装项目(四厂)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壮大我区电子信息产业……
“十三五”期间,万盛成功引进冠宇电池、惠伦晶体、晖速通信、天馈线检测实验室等知名电子信息企业20余家,智能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制造强区之路,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优势,是我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区经信局局长王浩如是说。走好工业强区之路,要坚持着眼长远和立足当前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抓重点、带全局,补短板、强弱项,做好产业规划研究,加快将万盛发展的战略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经济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为载体,着力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发展天馈线、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智能产业,积极谋划布局5G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
具体而言,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区将围绕先进材料、锂电、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和N个特色产业,形成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五大优势产业为主、N个特色产业为辅的“5+N”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具有万盛特色优势、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重点抓好玻璃、天馈线、锂电、电子元器件、镁铝合金及两车配套等10条产业链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施“12345”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引领型、旗舰型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积极引进智能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根据产业要素敏感度,精准化、差异化匹配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等资源要素。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提高现代工业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形成集聚集群发展之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曾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