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何昌义:峥嵘岁月犹在心 保家卫国永无悔









90岁高龄的何昌义在翻看书籍
何昌义的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
黑压压的一片敌机飞来,城市和乡村被轰炸成废墟……70年过去了,今年90岁高龄的何昌义老人,很多事已经记不清了,唯独抗美援朝期间的点点滴滴,他都牢记在心。
1951年5月,年仅21岁的何昌义入伍,时任五六七团三营九连四排一班班长。不久后,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我们从綦江到重庆,从重庆到宜昌,再坐火车到达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跨过鸭绿江,步行进入朝鲜。”何昌义娓娓道来,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初入战场,何昌义和战友便经历了飞机的狂轰乱炸。“那时,一架架飞机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子弹就像下雨一样落下,时不时会有战士应声倒下。眼见着飞机飞走了,大家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可不一会儿它又掉头回来侦察。”谈及初入战场的情景,何昌义如今已经十分平静。“为避开敌机轰炸,我们只好夜间行路,一晚上步行大约60里,白天就躲在草丛或树林里。刚开始会害怕,这种场面毕竟没见过,但几天下来就习惯了,只剩扛枪打仗的满腔热血。”
到达朝鲜后,一营先上战场,二营紧随其后,何昌义所在的三营作为补充力量,在距离开城15里之外的板门店,担任谈判地点的保卫工作。
轮班值守之余,何昌义和战友们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们在后方挖防空洞、战壕,作为战斗间隙的藏身之处。
“敌机来了,我们就趴在隐蔽处。”何昌义告诉记者,当时,战士们根本没有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由于美军的飞机轰炸几乎未曾间断,所有战士不得不长期躲在各种战壕或防空洞中,时刻保持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准备迎击敌人,饿了只能啃一口压缩饼干,勉强维持温饱。
“敌人的装备精良,飞机、坦克、大炮,各种枪械弹药什么都有,我们只有简单的装备。那个时候,敌人的飞机天天过来轰炸,我们只能藏在战壕、防空洞里。炸弹、炮弹落下来时发出巨大响声,大家的耳朵都被震得‘嗡嗡’作响。敌人的火力所及之处,寸草不生。”何昌义回忆道:“眼看着身边的两名战友被炸弹击中,但我也从没有害怕。”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战斗环境恶劣,但战士们的斗志从未减弱。3年零32天的时间里,经过无数次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成功打退了敌人,并迫使对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随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何昌义也跟随所在部队离朝归国。历经战火的洗礼,此时的何昌义已从一个青年锻炼成长为了一名英勇干练的战士。在部队到达河北后,何昌义随即投入到了战后军事训练、军营建设和生产自给等任务当中。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1956年,何昌义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嘉奖一次。
1957年4月,何昌义退伍转业,先后任原万东镇六井村瓦房生产队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直到退休。
如今,战火已经消弥,战争已经远去,当年亲历血与火的何昌义在家安享晚年。抗美援朝期间的点点滴滴,无疑已成为老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