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自然资源局:大树下有“聚宝盆”
截至目前,全区发展林下经济经营面积5万亩,实现产值1亿元,惠及农户5000余户,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模式。
深山林里“挖金掘银”
近段时间,在连续高温的“烤验”下,市民游客陆续开启清凉模式,纷纷扎堆万盛的高山森林地带,在绿荫中尽享清凉时光。
“这里生态环境好,幽静又凉快,空气清新,我和老伴儿每年夏天都会来。”来自重庆主城的游客杨明胜说。
在石林镇茶园村的源乡晓著民宿,客人络绎不绝。茶园村年平均气温只有20℃,四周茂密的森林为游客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深受大家喜爱。
避暑旅游的火爆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也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生意的火爆。在青山湖畔经营农家乐的娄勇告诉记者,他家虽然只有七八张饭桌,但借助避暑的热潮,每天都能满桌运转,一天能挣两千多元。
如今,森林已经成为我区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森林康养、森林徒步、森林露营等新业态让游客感受到了“森森”不息的绿色旅游体验。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探索森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创新康体养生、森林体验、森林探险、科普教育等新业态。
目前,全区拥有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锅箐森林公园、奥陶纪国家地质公园、万盛石林、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精品森林旅游目的地项目,有森林康养民宿369家、星级酒店8家,年接待游客量500万人次以上,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
果树林下“中药开花”
盛夏八月,万东镇五和村的黄花梨熟了,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不远处的水塘中,成群的鸭子嬉戏水中,鱼群欢游,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林下生态养殖新图景。
再往前走,在五和村通往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道路旁的大棚里,郁郁葱葱的中药材长势喜人,这些中药材上面还开着五颜六色的淡雅小花,煞是好看。
去年,五和村在这100多亩的标准化建设大棚中进行了中药材育苗,并在道路两旁的柑橘、枇杷等经果林下进行林下种植,在满足中药材喜阴属性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沿途增加风景。
据了解,五和村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杨梅、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8个,发展鸽、兔、生猪等养殖基地4个,培育壮大种养、加工、旅游接待等乡村产业经营主体40余家。
这只是万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在乡村规划的引领下,科学布局林业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下经济增收新样板。
其中,通过深挖林下物种资源,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以林药、林禽、林畜、林菌、林蜂、林菜、林花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种植玉簪、芍药、淫羊藿、黄连等中药材2000亩。同时,采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流通和销售业,发展笋竹产业2万亩,年收益1000万余元。
走上标准化“快车道”
炎炎三伏,在金桥镇三台村的一片山坡上,大片的桑树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嫩翠绿,林中,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通向重庆成运丰农桑蚕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成运丰农科技园”)。
成运丰农科技园成立于2020年12月,是一家集城市污泥处理、蚯蚓养殖、桑叶种植和桑蚕养殖为一体的区级重点企业。目前,科技园已实现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全领域全链条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万盛,标准化的林下产业不只这一家科技园。从城区到高山,从城周边到边远地,山地上、林地里刮起的特色农业“生态旋风”,吹出了阵阵蔬菜花果香。
近年来,我区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在乡村规划的引领下,科学布局林业产业项目,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食用菌、猕猴桃、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打造出一批农产品品牌,带动林下经济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