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长制”织密青山翠屏新“森”态助力乡村振兴 ——万盛全面推进林长制标准化建设亮点扫描









重庆之南,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交汇处,一抹绿意绵延汇入大娄山脉,水墨山影中云卷云舒清风垂露。坐落其间的万盛经开区,林地面积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2%,荟萃了渝黔喀斯特地貌的精华,熏熏南风送来苍山峡谷的低语,淡淡流云染上绮绮霞光,漫步其间,恍若画中。
自全面实施林长制以来,万盛建立起区、镇、村三级林长体系,依托制度发力、强化生态治理、推行山林管护,并积极探索“林长制+”模式,全面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奋力书写绿色发展新“森”态,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化国土提升林草“含绿量”
一树树青松与红杉装点着千山万壑,倒映在如镜的湖面……冬日里的青山湖,宛如一幅江南山水画。
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目光所及处,有坐在湖畔垂钓的中年人,有拿着专业设备拍照的摄影师,有脸上洋溢着青春自信的年轻人……当伴着葱茏的绿树,清新美丽的花草,漫步湖畔,会发现来到这里的市民游客们,好像都心照不宣地,各自占着一块小空间,或惊叹、或观察、或只是静静地待着,等待着天气变化带来更美的风景。
“现在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依托青山湖,靠着好生态,我们村庄搞起了乡村游,吃上了‘旅游饭’。”金桥镇青山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袁通伟介绍。近几年,该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原生态民宿休闲景观,并发展特色林业种植、养殖,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新模式。
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良好生态得益于万盛的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万盛着眼于健全源头保护制度,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全区划分为工业经济发展区、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城市经济发展区三大经济发展区,实施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明确将全区耕地、林地和森林面积分别不低于12.72万亩、50.8万亩和45万亩,作为底线严防死守。
在此基础上,万盛以林长制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筑牢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完成营造林任务2.37万亩,推进大娄山区(青山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综合部署森林保护保育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土地整理工程、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计划投资7500万元。资源保护更加有力,落实全区47.3万亩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今年以来,面对高温极端天气,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工作方针,围绕“5大防、4全面、0火灾”的“540”总体思路,全年共组织巡山护林2万余人次。集中投放防火警示宣传牌182余块,悬挂防火横幅标语617余条,查处违规用火行为6起,全区森林防火有力有序有效、实现火灾火情“零发生。
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随着一个个高水平的绿化工程落地实施,碎片化的生态孤岛重新联通,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到有效提升,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不完全统计,万盛现有野生植物190余科、750余属、1700余种,森林植物以马尾松、栎类、樟类、杉木以及竹类为主。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万盛共有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植物25种,其中,原生植物15种、引栽植物10种。
根植林草推动林长制全面见效
巍巍青山,离不开林业工作者的巡山保护。
12月16日清晨,石林镇农林村护林员李忠尧穿梭在山林间,不时清理沿路的枯枝杂草、查看有无火灾隐患,路遇村民时,驻足耐心宣传野外用火的危害。巡林结束后,李忠尧在巡林App上上传“一切正常”的巡林报告。与此同时,村林长办公室的电脑系统上,及时显示了他的巡山轨迹。
运用“互联网+”实时反馈的平台优势,全面推广应用“智慧林长”、“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实现巡山护林轨迹化管理,让护林员履职有迹可查,正是万盛推进基层林长制标准化建设的举措之一。实行信息化管理,实施森林资源监管“全天候”“天地空”一体化的监管,专职护林员在巡查时,可通过手机快速将发现的问题以文字、照片等形式归类反馈,并自动识别位置,林长和监管员可随时查看护林员巡山轨迹和发现问题事件,监管员及时对事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平台报告同级林长,真正实现森林监管全天候、林长制责任动态管理一张图,做到一图监督人员、一图管理资源。
全面推行林长制标准化建设,是压实“最后一米”林长制责任,推动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的重要举措。今年,万盛在全区8个镇及国有林场开展基层林长制标准化建设,包括乡镇林长制办公室标牌悬挂、林长制作战阵地布局、林长制重要制度、本级林长组织体系图、“一长三员”工作职责和责任区域森林资源分布图上墙等,全面完成了基层林长办标准化建设和建立“一长三员”制度,全面提升基层林长办综合协调能力,充分发挥末端末梢基层管护作用。
近年来,万盛以“长”为基,履职尽责见行动。落实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林长和网格护林员的“3+1”责任体系,实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双林长制。设立标牌57块,公示责任人、责任范围、管辖面积和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压实到人,全区共落实区级林长13名、镇级林长93名、村级林长75名,形成区级林长负总责、镇级林长抓督促、村级林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基本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工作局面。
以“林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林长履职尽责“头雁效应”和林长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初步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新机制。区级林长带头到责任区域巡查调研,现场解决问题,积极履职尽责,统筹推动全区林长制工作,各级林长在造林绿化、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地监管、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主动靠前指挥,组织131名网格护林员对全区森林实行全覆盖巡护,2023年各级林长累计完成巡林1300人次。
以“制”为要,探索创新见落实。不断优化林业治理体系,围绕林长制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林长制区级会议制度》《各级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工作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等8项制度,不断完善林长制工作制度体系。积极推行“林长+山林警长”林区警务新模式,全面建立区、镇(街道)二级山林警长制。
全面推广“智慧林长”云平台,网格化落实林长、网格护林员巡护责任,实现了森林资源全覆盖监管,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通过建立纵向到底的林长制责任体系,压实各级责任,协调各方力量,使林业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促进了林业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各林长制责任单位各负其责,同频共振,坚持一个步调、一门心思,变林业部门“独唱”为多个部门“合唱”,合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盘棋”格局。
因地制宜做强林下经济
在万东镇五和村通往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道路旁,有几处大棚。在今年以前,这里种植的都是蔬菜一类的农作物,但是现在,这里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中药材,这些药材上开着五颜六色的淡雅小花,煞是好看。据介绍,今年,五和村在这一百多亩的标准化建设大棚中进行了中药材的育苗,并在道路两旁的柑橘、枇杷等经果林下进行林下种植,在满足中药材的喜阴属性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的沿途增加风景。
万东镇五和村驻村第一书记成姚介绍,五和村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发展杨梅、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8个,面积800亩,发展鸽、兔、生猪特色畜禽等养殖基地4个,培育壮大种养、加工、旅游接待等乡村产业经营主体40余家。
“这些中药材不仅好看,也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姚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在这里进一步发展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让外面的人可以直观地看到并评估这里的农业经济效益。此外,我们还要在村里建一个中药材粗加工厂,对药材进行简单的切片、烘干、包装,方便药材销售。”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近年来,万盛不断丰富“林长制+”的内涵,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积极保障,锚定产业引领、科技富民总路径,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合理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高位推动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呈现“向上”生长趋势,林业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放眼万盛,从城区到高山上,从城周边到边远地,山地上、林地里刮起的特色农业“生态旋风”,吹出阵阵蔬菜花果香。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得益于林长制的有效实施,万盛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思路,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食用菌、猕猴桃、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打造一批万盛出口农产品品牌;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入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下,如今,一个个护林、爱林的美丽村庄,一个个绿色发展的村居典型,一个个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成为万盛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