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预算/决算 >预算公开

[ 索引号 ] 11500110588015851E/2025-00009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财政 [ 体裁分类 ] 财政预算、决算
[ 发布机构 ] 万盛财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5-04-07 [ 发布日期 ] 2025-04-07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的报告

日期:2025-04-0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04-07

一、2024年财政工作和落实人大预决算备案审查意见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万盛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历次全会部署,在党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妥善化解风险隐患,持续改善社会预期,有力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出万盛贡献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市人大财经委《关于印送万盛经开区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备案审查意见的函》具体要求,现将2024年工作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政策落实及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稳进增效中减负担、扩投资、促转型。全力支持产业转型发展。围绕打造“231”现代制造业集群,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统筹安排资金5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二期)、高性能轻量镁铝合金研发中心(三期)等项目建设,川东化工、奥镁耐火等企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全力推动内陆无水港低碳产业园、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撬动工业投资42亿元。统筹创新激励、高企培育、科技再贷款等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完成率达122%110%。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城市燃气、供水、污水改造为重点,统筹安排2亿元,实施13个老旧小区、2个城中村片区改造。以交通、水利、防灾减灾为重点,统筹安排4亿元,全力推进天星水库、地灾治理等项目建设。以教育、卫生健康为重点,统筹安排1.5亿元,有序推进进盛中学综合楼、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1,189户企业享受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税收减免4.4亿元。聚焦“两新”领域,安排资金0.6亿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销售分别增长27%50%。搭建银企合作“连心桥”,帮助区内重点企业融资169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44亿元、增长18.14%。推出“带富贷”等374个标准化产品,230余户企业获担保贷款1.9亿元。延续政府采购提高中小企业份额支持政策,中小企业采购份额占比提升至77%,合同融资贷款大幅增长。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共享中解民忧、促均衡、亮底色。提升民生保障满意度。投入0.6亿元,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综合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大参保补助力度,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及时兑现城乡低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优待补助等调标政策,发放城乡低保等救助补助资金超过1.1亿元。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度。落实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投入5.2亿元,支持溱州中学幼儿园改建、四十九中学生宿舍新建等工程,完成1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维修和环境改造。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支持婴幼儿托育照护指导中心、社区养老等设施完善,建成万东片区、南桐片区养老服务中心和8家社区老年食堂。投入1.3亿元,推动医疗资源品质提升和均衡布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内就诊率达95%。投入1亿元,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大型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保障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升城乡共美融合度。统筹资金3亿元,强化城乡保洁、市政维护、生态治理等领域资金保障,一体推进“九治”攻坚,加快创建“无废城市”,2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清零,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坚持疏堵结合,开展城区停车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新增小微停车场5个,停车位579个。着眼打造现代化巴渝村景,统筹涉农资金3亿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扶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全力推进王家坝、板辽村、凉风村等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3聚焦财经领域平稳运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在提质增效中兜“三保”、筑平安、防风险。守牢债务风险红线。抢抓“非改标”“短改长”“高改低”等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机遇期,通过接续、展期、降息、置换等措施,持续调整优化平台公司债务结构,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平台公司存量债务综合成本下降3.4个百分点,未发生债务违约事件。通过争取债券资金、财政预算安排、盘活资产资源,全力以赴做好化隐债、退平台工作,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加强全口径债务监测,坚决遏制违规举债、新增隐债。兜牢“三保”支出底线。坚持“三保”优先,在预算安排、预算执行和库款拨付等方面优先保障“三保”需求,及时足额兑现特困人员救助、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村(社区)干部待遇等各类调标补助。动态监测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库款余额等情况,对支出进度偏离度较大的基本民生项目开展监测预警核实,对潜在风险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加强镇级“三保”支出预算审核,加大财力下沉力度,镇级拨款额度较上年同口径提高9%。筑牢安全发展防线。强化金融风险常态化排查,严厉打击商贸、养老、涉农、虚拟币等领域非法集资活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全力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做好保交楼收尾工作,全区8个保交楼项目898套房屋全部交付。清偿拖欠中小企业账款11.9亿元,实名直拨农民工工资1.1亿元,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和农民工权益。安排资金1.8亿元,支持安全生产预防、应急救援、食品药品安全等能力建设,推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落地见效,落实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益诉讼等财政保障机制,持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着眼提升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激活改革内生动力,在固本强基中降成本、推改革、严监管。推动“三攻坚一盘活”见成效。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开展债务、债权、资产、税费、土地、项目等六项清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及区属国企完成房屋土地确权办证244宗,确权面积89万平方米,盘活国有资产693宗,回收资金42亿元。助力区属国企改革攻坚,协助关闭注销部门、镇街出资企业79户,龙凤陵园、夯教公司等6户部门出资企业股权划转到区属国企,推动区属国企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转型。推动财政预算管理提质效。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修订出台预算管理、综合评价等8项制度,绘制操作图谱22张,实现制度执行流程化可视化。探索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管理模式,建立支出标准2,226项,基本实现市区政策协同、支出标准明确、预算编制精细目标。坚持评比问效,分类设置基础规范、财经纪律、绩效管理等业务评价指标52项,对镇街和部门实行全方位评价考核和赛马比拼。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提高财务管理规范性。推动政府过紧日子成习惯。落实落细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出台政府过紧日子七条硬措施,制定“六压减、六严控、三机制”41项具体要求,印发预算刚性约束、政府债务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6方面28条严肃财经纪律举措。通过“季度监测年度评价”量化评价过紧日子成效,新增压减一般性项目支出0.4亿元,将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内化为长期坚持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落实人大决议和服务代表委员情况

过去一年,我们认真落实《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报告、预算调整方案,自觉按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推动财政管理。主动向人大报告预算执行、预算调整、政府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报告等,回答询问、接受监督、听取意见。配合市人大财经委调研万盛经济社会发展、财政运行、政府投资项目、收入征管等情况。深化预算公开评审机制运用,邀请市级预算公开评审专家全程参与全口径收支预算编制、年度中新增项目、调整预算编报预算公开评审。坚持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推进财政工作的重要抓手,支持围绕镇街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民生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专项工作评议,主动向代表委员报告财政支持党工委、管委会重大政策、重要事项、重点工作的情况,财政办理代表建议3件,政协提案3件。

二、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执行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307万元,增长6.8%,完成预算的102.8%,为调整预算的97.9%。其中,税收收入74,697万元,增长8.2%;非税收入52,610万元,增长4.9%。加上上级补助220,685万元、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收入104,600万元,以及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区域间转移性收入等116,493万元后,收入总量为569,085万元。

2.支出执行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2,328万元,增长3.7%,完成预算的105%,为调整预算的78.1%。加上上解上级13,815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65,100万元,以及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下年、区域间转移性支出等107,842万元后,支出总量为569,085万元。

1)重点支出执行情况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696万元,下降3.6%,完成预算的98.8%。公共安全支出16,060万元,下降15.4%,完成预算的101.3%。教育支出52,023万元,增长7.2%,完成预算的94.7%。科学技术支出2,092万元,增长3.5%,完成预算的147.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456万元,下降83.1%,完成预算的8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527万元,增长4.7%,完成预算的114.8%。卫生健康支出39,295万元,增长40.8%,完成预算的171.5%。节能环保支出14,717万元,增长0.4%,完成预算的302.3%。城乡社区支出38,295万元,增长348.6%,完成预算的524.9%。农林水支出57,174万元,增长110.9%,完成预算的133%。交通运输支出7,473万元,下降69.8%,完成预算的74.7%。产业发展支出15,156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粮油物资储备四个科目之和,下同),增长179.4%,完成预算的280.8%。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717万元,下降31.3%,完成预算的87.1%。住房保障支出25,090万元,下降58.6%,完成预算的173.5%。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8,586万元,增长131%,完成预算的173.4%

2)区级对镇级转移支付预算执行情况为:区级对镇级转移支付20,541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9,36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1,176万元。

3)区级预算安排预备费3500万元,年度执行中动用56万元,用于森林防火相关工作,未使用完部分依规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执行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662万元,增长195%,完成预算的81.5%,为调整预算的100.5%。其中,全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0,974万元,增长198.4%。加上上级补助36,342万元、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252,600万元,以及上年结转8,496万元后,收入总量为464,100万元。

2.支出执行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53,996万元,增长306.4%,完成预算的144.9%,为调整预算的88.6%。加上上解上级8,291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164,300万元,以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37,513万元后,支出总量为464,100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执行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050万元,下降0.6%,完成预算的100.3%,为调整预算的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72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5,222万元。

2.支出执行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2万元,下降77.8%,完成预算的129.1%,为调整预算的100%。加上调出资金15,0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5,222万元。

(四)地方政府债务举借规模、结构、使用、偿还情况

1.举借规模和结构。

2024年,市政府核定万盛经开区政府债务限额11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8亿元,专项债务限额52亿元。

2024年末,全区政府债务余额为110亿元,处于市下核定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余额58亿元,专项债务余额52亿元。

2.使用情况。

2024年,市政府转贷万盛政府债券35.7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一般债务4.26亿元,用于采煤沉陷受损农房综合治理等4个项目建设;新增专项债券8.83亿元,用于青山湖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及水资源涵养保护、三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存量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22.63亿元,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3.偿还情况。

2024年,全区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25.55亿元。其中,偿还本金22.94亿元,兑付利息2.61亿元。

总的来看,全区政府债券资金依法用于项目建设;偿债资金来源落实,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没有出现偿付风险。按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测算,预计全区政府债务率为177.7%,风险总体可控。

(五)重点事项情况

1.直达资金使用情况。为提升直达资金惠企利民成效,我区严格按照直达资金使用要求,聚焦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创业就业、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发展。2024全年,全区直达资金共计72,762万元(含上年结转直达资金25,993万元),实现支出65,077万元,支出进度达89.4%

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23年底,全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46,833万元。2024年初,全部动用安排用于预算执行中工资福利支出调整。年底,通过统筹结转结余、超收收入、零结转收回等方式补充36,734万元。

3.结转结余资金情况。2023年决算结转资金60,830万元,按资金性质分类为,一般公共预算52,334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8,496万元。结转资金均为上级转移支付,本级资金安排支出无结转。2024年,结转资金已实现支出43,745万元,支出进度71.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181万元,支出进度73%,政府性基金支出5,564万元,支出进度65.5%。剩余资金按照存量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及与上级对账情况,结转至2025年使用16604万元,统筹收回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81万元。

4.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2024年,全区共下达政府采购计划预算33,285万元,其中,货物类采购预算7,708万元、服务类采购预算3,820万元、工程类采购预算21,757万元。2024年区交易中心完成采购项目17项,成交金额3,217万元,节约171万元,资金节约率5.1%

5.上级转移支付统筹使用情况。为切实兜牢全区“三保”,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转移支付统筹试点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8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政府过紧日子十条举措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24号)等文件规定,报经管委会同意,2024年共计统筹市级社会保障切块转移支付2,478万元,用于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调标。

三、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编制好预算草案、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

当前国内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尤其是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持下,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综合效应持续显现,稳预期、强信心等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为2025年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区财政平稳运行打牢了坚实基础。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持续向财政传导,财政“紧平衡”特征更加明显,收入增长难,新增税源仍处于培育阶段,非税收入挖潜空间收窄,基金收入增长基础弱;支出压力大,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扩投资、偿债务等重点领域支出需求仍然较大,财政收支平衡矛盾突出。总体预判,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财政运行压力较大。

(二)2025年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支出结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保障重大战略落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兜牢底线惠民生等,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加强财政资源、政策、资金整合集聚,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税费优惠等多种资金,加大财政支出强度,持续推动投资增效、消费提质,降低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坚决防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下大力气盘活、调整、统筹存量,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保障。深化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监控、评价、反馈、运用全过程管理机制,持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防范风险、兜牢底线。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强收支“紧平衡”下的预算管理,保障财政可持续和风险可控。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持续推动债务风险管控,加强风险动态感知预警。

(三)2025年财政管理改革工作

在增收保重上体现新担当。强化高质量培育税源意识,推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稳定重点税源。坚持“亩均论英雄”,推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壮大集群税源。强化收入征管调度,深入挖掘增收潜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安排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优先保障国家“三保”、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实施,增强对打基础利长远重大战略任务和项目实施的财力保障。加强重点领域财政投入管理,运用预算一体化功能对大事要事进行标记和跟踪,动态反映重大决策部署财政保障和执行情况。

在节支监管上实现新作为。严格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习惯过紧日子举措,通过“季度监测年度评价”量化评价过紧日子成效,将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实现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目标。深入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强化预算、绩效、资产等环节有效衔接,实现数据互通、流程闭环,增强财政统筹能力。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线上监督与线下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督和管理有机统一。

在预算改革上见到新成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加快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应用,切实发挥数字财政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的支撑作用。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适时推动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基数依赖和项目支出固化格局,完善项目轻重缓急排序机制,实现财政资金集约高效配置。持续完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体系,将绩效管理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体现奖优罚劣和激励相容导向。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标准,加快建设分领域项目支出标准体系。

在风险防范上见到新提升。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规定,将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核定限额之内,切实守住守好债务底线。始终树牢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动态监控机制,持续化解存量债务,多措并举降低还本付息压力。积极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常态化排查,强化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宣传,提高群众防范非法集资意识,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认真履行财政各项经费保障职责,兜底线、保重点、办实事,坚决做到“三保”支出足额安排、不留缺口、保障到位。

(四)2025年财政重点支出方向

支持产业升级。围绕“园区提级、产业提质、服务提效”,统筹资金6.2亿元,迭代升级“231”现代制造业集群。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储备、策划,加快推动渝贵高铁、万关铁路、江綦万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一般债支持,持续推进内陆无水港低碳产业园、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强化园区水、电、路等要素保障,持续夯实园区发展基础。积极探索“产业基金”招商新模式,以产业资本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不断提升地区产业发展能级。主动对接“两重”“两新”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更新设备、研发产品、扩大投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双倍增”行动,争取更多政策、资金、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着力打造创新平台。

支持消费提质。围绕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大力推进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引入新业态、升级新场景、营造新体验,不断补短板、优供给、扩需求、增动能,有力有效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聚焦补齐旅游住宿短板,统筹盘活存量闲置资产资源,创新市场化合作方式,提档升级高品质住宿、精品民宿、主题化度假酒店。聚焦打造消费新场景,统筹资金0.3亿元,大力推进万盛之眼、盛景铁游·小火车、新能源智轨等项目招商,打造东街美食街集群、板辽湖烟花音乐秀等新场景,推动文旅综合体提品质、增活力。聚焦发展消费新业态,统筹资金0.2亿元,实施消费提振行动,支持“悦动万盛·乐享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万盛IP赛事活动,培育赛事经济、特产品牌,鼓励农村电商发展,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唱响“旅游名城·活力万盛”品牌。

支持城市更新。以城市更新建设幸福家园,高质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努力改出高品质、展现新面貌,用心用情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聚焦完善城市功能,安排3.4亿元,改造万北二片区、观景湾社区等8个老旧小区和3个城中村片区,实施建新、塔山等3个片区采沉安置提升工程,优化孝子河城区段多元亲水环境。聚焦增强城市韧性,安排3亿元,支持北部片区城镇燃气管网、万南片区供水管网、工业园区坪山组团雨水管道等更新改造工程。聚焦增添城市气质,安排1.8亿元,一体推进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攻坚,实施城市品质综合提升行动,升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综合精细治理智慧化建设,塑造孝善文化、工矿文化等万盛元素的城市形象、符号,打响巴蜀非遗英雄会等文化品牌。

支持乡村振兴。聚焦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统筹资金3.5亿元,推动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发展。围绕农业增效,统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丛林食用菌、石林中草药、金桥蚕桑等产业效益好、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农村增美,积极争取传统村落保护、巴蜀美丽庭院等政策支持,统筹用好五好两宜、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资金,集中打造南桐王家坝、青年板辽、关坝凉风等巴渝和美乡村。围绕农民增收,落实脱贫攻坚衔接政策,探索盘活集体资产新路径,以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支持民生改善。落实就业政策,安排0.7亿元,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持续开展“根治欠薪”攻坚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强化民生保障,安排1亿元,持续深化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落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政策,全力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待遇发放。提升公共服务,安排3亿元,实施幼儿园提档、49中学扩建等工程,提速推进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衡。深化平安创建,安排0.4亿元,支持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平安信访、社会治安等工作,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四、2025年预算

(一)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99,100万元,剔除同期资产处置等一次性收入因素后,同口径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预计75,000万元,剔除多普泰等股权交易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6%。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369,322万元后,收入总量为468,422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347,008万元,加上上解上级、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等121,414万元后,支出总量为468,422万元。

1)重点支出预算项目安排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67万元,增长6.3%。公共安全支出12,776万元,下降19.4%。教育支出54,220万元,下降1.3%。科学技术支出640万元,下降54.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503万元,下降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141万元,增长18.3%。卫生健康支出21,663万元,下降5.4%。节能环保支出10,802万元,增长121.9%。城乡社区支出18,105万元,增长148.2%。农林水支出27,883万元,下降35.1%。交通运输支出18,108万元,增长81%。产业发展支出6,143万元,增长16.8%。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358万元,下降24.4%。住房保障支出30,323万元,增长109.6%。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6,367万元,增长28.6%

2)区级对镇级转移支付预算安排为:区级对镇级转移支付22,436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9,42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3,008万元。

3)区级预备费3,50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条规定,全区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1%设置预备费,主要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2.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61,000万元。其中,全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5,840万元。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上年结转等39,853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00,853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79,265万元,加上调出资金、上解上级等21,588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00,853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21,00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17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21,170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70万元,加上调出资金21,0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21,170万元。

(二)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安排

2025年,全区政府债务还本支出安排10.81亿元,付息支出安排3.18亿元。

待市级正式下达2025年新增政府债券限额、批准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后,全区政府债券增减和支出安排将相应做出调整。

(三)2025年预算重点报告事项

1.“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按照政府过紧日子要求,2025年,全区“三公”经费预算较2024年只减不增,下降0.1%。共计安排2,137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1,95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1,251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699万元),公务接待费187万元。

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25年,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734万元,主要用于年初工资福利预留、产业发展及成本等支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